《墨子》英译研究

2016-06-01 03:03武守信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墨子

[摘要]《墨子》英译的目的决定着文本形式选择,《墨子》英译本的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译目的的实现。在目前环境下,译者应灵活选择《墨子》英译本的文本形式,同时兼顾文本受众因素,方可顺利实现英译目的。

[关键词]墨子;英译目的;文本形式;文本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51-02

引言

《墨子》是记载墨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文献。墨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古代社会乃至今天的生活,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推进,墨家思想逐渐走出中国,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逐渐在海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墨学家说脱离家族主义,而且有着很强公共意识的“兼爱”伦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面对日益盛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或国家至上主义,墨家宣传和主张的“兼爱”伦理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为了让世界了解墨家思想,《墨子》英译工作,也就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通过资料整理发现,日本学者对墨家思想的研究最为热切,在整个20世纪针对墨学研究的专著就有54个,涉及的论文有126篇。相比之下,由于受到语言的局限,英语国家在墨学研究方面的资料相当缺乏。例如,美国主要有伯顿·沃森(Burton Watson)和梅贻宝(Y.P.Mei)两位学者对墨学做了一些翻译工作,而且不具系统性。虽然今年来也有部分学者英译或者重译了墨家典籍《墨子》,但是墨家思想在英语国家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直至今天,英语国家对墨家学说仍然了解甚微,只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研究和关注墨家思想。

尽管国内学者在《墨子》英译,以及积极推动墨家思想的国际化方面,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传播的效果缺不甚理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武守信(2015)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国内学者虽然在《墨子》文本的基本特征、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文本传播的途径等诸多方面,做过许多深入研究和细致讨论,但忽略了译本能否为目标读者接受问题的探讨,同时认为,这是《墨子》英译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影响了墨家思想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

一、《墨子》典籍英译的目的与方法

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墨子》典籍英译的目的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术目的。墨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学术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了便于学术研究,学者们翻译了墨家典籍《墨子》。第二,历史目的。作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墨子》的内容涉及伦理、政治、数学、逻辑、物理、经济、历史等多种学科,涵盖社会万象,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源,此为英译《墨子》的又一原因。第三,文化交流目的。墨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进程中,《墨子》典籍有了英译本。

从《墨子》英译方法看,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文本直译。这种翻译手段的基本特点是要逐字逐句地翻译原文,译者追求原本和译本之间的完全一致,甚至在用词和句法方面都要做详尽对比,以忠实原文为根本。第二,文本意译。此类译者并不考虑《墨子》的原文形式,而是以传达原文意思与精神作为衡量文本好坏的标准,尽管此类译者为数不多,但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第三,除了文本的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外,还有人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提出了阐释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主要是考虑到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旨在克服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障碍而提出来的,该翻译方法灵活,译者可根据文本传播需要和文本受众特点,对译本形式做出相应调整。

二、现实环境下的《墨子》英译目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和平进程的加快,以及我们国际事务不断增多,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墨家思想的积极功能,并积极主张墨家思想的国际化。此后,不少有识之士积极行动,为推动墨家思想的国际化付出了极大努力。1992年,在山东召开了首届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组织,该组织一方面研究和发掘墨家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墨家走向世界。正如任继愈先生1999年在第四届墨学国际研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的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墨家思想正契合这一主题,应该发掘墨家精华,并将之推向世界,以推动和维系世界之和平。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为了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以促进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建构和谐世界的最终目的,我们相继建立了孔子学院等专门机构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墨学自然也以新的姿态走向了世界这一更广阔的舞台。

《墨子》的英译工作的展开,既有其博大精深理论渊源做根据,也有其深刻现实基础为渊源,且每个阶段的英译工作都有其既定目的。在目前环境下,《墨子》英译的主要目的既不是为了学术研究,也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而是要通过《墨子》英译将墨家思想,特别是要让墨家的和平共处、人人平等、兼容并包等人文主义思想传播到国际社会,以实现墨家思想的普世功能。这是我们英译《墨子》的现实动力,也是我们选择《墨子》文本形式与翻译方法的出发点。

三、《墨子》英译文本形式及其文本受众

我们首先讨论《墨子》在对外传播中的文本形式问题。限于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在推动墨家思想国际化方面,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从文本到文本(包括文本直译和意译两种手段)的形式,通过文本旅行来扩大墨家学说的影响。当然,我们现在也发现,这种传播方式面临着文本接受率不高的尴尬局面,也产生了传播效果不佳的遗憾结果。如果我们仔细考虑一下,墨家思想固然有其枯燥、繁琐的一面,但文本形式在思想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却被我们忽略了,这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从文字到文字的文本流传,使超越时空的思想交流变为可能。同时,我们也清楚,除了从文本到文本这种传播方式之外,还存在其它思想传播方式,特别是在当前科技如此发达的条件下,《墨子》英译应该有更多文本形式可用,也既有可能存在更高效的文本形式,可以更好地推动墨家思想的传播。例如,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墨子》的原文内容,对其文本形式进行改编,以更为适宜的文本呈现给读者,以提升传播效益。或者更进一步说,墨家思想涵盖广泛,包含了政治、伦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译者只要在不背离原文内容或者违背原文精神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在文本形式方面进行创新,增加文本的可读性,最终达到思想传播目的。当然,除此之外,译者也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手段等手段,对原文文本形式进行创新,学者们也可以在这方面做更为深入的讨论。

我们要讨论的另一问题是文本受众。译者未能充分考虑到文本传播目的与文本受众之间的关系,是造成这一遗憾的另一原因。尽管《墨子》英译工作时来已久,不同群体、不同背景的人士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这项工作却没有取得太大成绩。我们知道,“和平”与“和谐”是墨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我们向国际社会推介的重要内容,《墨子》英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然而,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英译工作并没有考虑到文本的读者因素,将墨家思想禁锢在了学术圈内,以致思想传播受到限制,没有赢得更多的文本受众,所以传播范围和效率不甚理想。

想让墨家思想传入国际社会并得到认可,不仅需要译者在文本形式方面创新,而且还需要考虑文本受众问题。现有《墨子》英译文本尽管已经非常丰富,但是所面向的群体(学术研究群体)却不太广泛,或者说现有文本缺乏“人世”元素。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将译文受众考虑进去,根据译者的不同语言、年龄、身份、职业、需求等因素,决定和安排文本样式。如,译者完全可以将《墨子》的“和谐”、“平等”、“不争”等思想精髓,以童书、儿童绘本、历史读物等形式重新改编,并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墨家思想的影响力,以实现我们英译《墨子》的最终目的。需要在此说明一下的是,为了验证这种猜想的可行性,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参考了一些改编文本和相应资料,并做了一定的调研和访谈工作,得出的结论是从受众角度改编文本,从而实现文本的顺利传播是可行的,甚至可能是高效的。当然,具体情况,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四、结论

从哲学阐释观看,对任何事物的解释都需要考虑其存在的具体环境,如果离开特定环境讨论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也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从这一逻辑出发,结合前文论述可以知道,目前《墨子》英译目的是确定的,但英译方法多样的。从目前《墨子》英译目的来看,是要通过《墨子》英译工作,将墨家的基本思想传达给母语或者外语为英语的国际人士。显然,这种传播极具功利性,译者完全可以就翻译方法进行创新。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墨子
Less Speech, More Essence多言何益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墨子”飞天 中国领跑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