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研究

2016-06-01 12:19华,钟喜*,吴巍,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建成区协调性江西省

冯 兴 华,钟 业 喜*,吴 巍,李 波

(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研究

冯 兴 华1,钟 业 喜1*,吴 巍2,李 波1

(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城市人地协调关系是新型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01年、2012年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逐步形成轴带状“核心-边缘”结构、而城市建成区则呈“一轴多核”格局,城市规模的南北差异随着赣南地区城市发展而逐步缩小。2)从城市类型空间分布看,土地扩张型城市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及其周边县市、交通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型城市则主要为省域边缘县市。3)对江西省人地协调关系进行多视角统计分析得到行政等级体系下市级以上城市土地扩张特征显著,人口规模体系下大中城市呈土地显著增长、中小城市人地相对协调,地形要素下城市类型分布与江西省“平原-丘陵-山区”的地形特征显著正相关。4)在人地关系多视角统计及空间分布基础上立足各类城市发展现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发展建议及相关措施。

人口增长-土地扩张;空间分析;协调性系数;新型城镇化;江西省

0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点[1]。而从当前城镇化现状看,不少地区偏向片面、高速的城镇化建设,而忽略了城镇发展质量,呈现出“冒进型”、“驱赶型”城镇化现象[2],具体表现在:土地利用低效粗放,土地扩张速度远快于人口增长;城镇空间建设无序、失控,“空城”、“鬼城”频现;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资源与生态约束性因素往往被忽视,城镇生态安全格局不容乐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2000-2011年,中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二者比例的失调直接导致城镇蔓延式、低密度发展,加重了耕地保护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对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诸多隐患。

近年来,着眼于新型城镇化战略,从不同视角对城镇化中人口-土地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的既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发展指数的测定[3-5]。杨艳昭等[3]利用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数据,在构建人地协调模型基础上对2000-2010年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评价;董立峰等[4]利用异速生长模型结合人口密度分析方法对1990-2010年山东省城市人口与建成区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2)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的因果关系及其空间分异[1,6-8]。潘爱民[1]运用离差系数,研究了湘江流域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其时空特征;陈凤桂等[6]通过构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对我国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差异分析。3)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及策略制定[9-11]。陆大道[9]、姚士谋[10]分析中国城镇化进程和空间扩张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李宝礼[11]从我国现存的外部制度和内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层面分析了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区域看,既有研究多立足于东部发达省份,而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地协调问题关注不足;研究方法上多以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为主,较少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尺度上多集中在全国、省、地级市层面,聚焦县域尺度的相关研究甚少。

江西省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核心省份之一,是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区域,其城市发展质量密切影响着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以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失调问题为出发点,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91个县市的人口增长-土地扩张协调性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区域人地发展空间格局,以期为江西省制定差别化的城市发展路径与优化城镇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以2001年为基准年,2012年为目标年,数据分别来源于2002年和2013年《江西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鉴》。其中,2001年以城市非农业人口为指标进行分析;2012年人口统计指标由“城市非农业人口”调整为“城区(县城)人口”,经国内学者研究分析,非农业人口约为市区人口的1.2倍[12-14],因此,本文选取城区人口数据的1.2倍来计算2012年江西省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研究采用的图件数据来源于江西省1:250 000基础地理数据。江西省91个城市(地级市、县级市及县城)中,共青城市、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缺乏基准年相关建成区面积数据而未被列入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空间分析方法 Kernel密度分析根据输入的要素数据计算整个区域的要素集聚状况,从而产生一个连续的密度表面[15-17]。在Kernel密度估计中可用连续的密度曲线描述随机变量的分布形态,利用Kernel密度分析方法的多尺度搜索半径更好地解释江西省城市规模(城市非农人口、建成区面积)的时空演化状况。重心(也称为“加权平均中心”)是衡量某种属性在区域总体分布状况的一个指标[8,18],利用重心模型可以从空间上有效识别区域城市规模的分布差异。

1.2.2 协调度指数及其分类 传统城市规模弹性系数多采用城市用地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增长率间的比例关系,忽略了不同等级规模、地形等多因素影响。为此,本研究参考文献[3],在传统城市规模弹性系数基础上采用人均建成区约束参数。公式如下:

其中

式中:CPI为城市土地扩张-人口增长协调性系数;CRI和PRI分别为建成区用地和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取几何平均值;R为约束系数,其中LP0、LPt分别为基准年(2001年)和目标年(2012年)城市现实人均建成区面积,LPI0、LPIt分别为基准处和目标年理想人均建成区面积。依据江西省城市规模发展现状,参考文献[19]及《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设置人均城市用地理想值。

考虑江西省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关系,依据文献[3]将江西省城市CPI值划分为4个大类,分别为土地扩张型、人地协调型、人口增长型及人地收缩型;依据CPI值大小,以1.1为基点(国内研究[2,20]一般认为城市用地规模弹性系数为1.12时较合理),将江西省城市人口增长-用地扩张协调性细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土地急剧扩张型、土地明显扩张型、人地协调型、人口明显增长型、人口急剧增长型及人地收缩型,分类标准如表1。

表1 城市用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分级标准Table 1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on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1.2.3 地统计趋势分析法 基于ArcGIS平台,运用地统计分析模块,对协调性指数正交面投影方法进行透视分析,利用投影得到的最佳拟合线模拟东西、南北方向上的变化趋势,用以反映空间分布状况,有助于深入分析城市协调性分异规律[21]。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规模演变分析

以2001年、2012年两个时间断面下的城市非农人口及建成区面积数据为分析对象,设置25 km和50 km两个搜索半径进行Kernel密度分析,并制成专题图(图1、图2)。从密度图看,多尺度搜索半径较好地解释了江西省城市规模(城市非农人口、建成区面积)的时空演化;其中,基于25 km搜索半径的Kernel 密度图清晰地反映出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而基于50 km搜索半径的Kernel 密度图则直观地反映出整个江西省城市规模分布密集地带的形成与扩张情况。

图1 江西省城市人口密度分布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ity population density in Jiangxi Province

图2 江西省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Kernel密度演化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Kernel density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 Jiangxi Province

2.1.1 城市人口增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1)2001-2012年,江西省城市人口密度值得到显著提升。2001年,区域内密度值高于0.08的城市有南昌、萍乡、九江及赣州,基本形成以南昌为核心,以九江、萍乡、赣州为副核心的“T”字形空间格局。2012年,区域内密度值高于0.09的城市有南昌、九江和赣州。基于25 km搜索半径的人口增长密度图显示区域内形成六大人口增长高地和1个人口缩减低谷区:南昌成为江西省人口增长的极核城市,宜春、抚州、丰城、瑞金及于都则发展为区域性人口增长高地;而萍乡受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区域人口缩减低谷区,密度持续下降。2)江西省城市人口规模空间格局逐步呈现出轴带式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边缘区范围持续缩小。2001年,区内以地级市为核心形成人口集聚区,但其影响范围较小;而修水、永新在这一时期处于孤立地位,边缘区多分布在赣南及赣西北地区。2012年,区域密度值显著提高,边缘区范围缩小,区域内形成以京九、浙赣铁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地级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轴带式核心-边缘空间格局;吉安核心区与赣州核心区的“牵手”趋势明显,瑞金成为赣南地区又一人口集聚中心。基于50 km搜索半径的人口增长密度图表明,受交通扩散通道影响,区域人口增长形成四大条带式板块:九江板块、南昌-宜春-余干板块、上饶板块、赣州-瑞(金)兴(国)于(都)板块。3)2001-2012年,人口重心空间位置显示江西省城市人口重心始终位于几何重心以北、赣北区域城市人口多于赣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赣北地区平原面积较广,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对区域人力资源的集聚能力较强;重心迁移轨迹表明,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促使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得到明显提升,赣南地区城市人口增长显著,江西省区域城市人口分布的南北差异呈缩小趋势。

2.1.2 城市建成区扩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1)2001-2012年,城市建成区密度持续提升,密度最大值由0.15攀升至0.39,区域城市建设总体处于高速发展期。2001年,区内城市建成区密度的等级特征显著,南昌作为江西省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密度值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县;九江、赣州、宜春等地级市主要为地区性经济发展中心,密度值均在(0.03,0.1)区间内;而东乡、湖口、崇义等县城处于第三等级,密度值小于0.03。2012年,区域城市建成区呈“一极两核、群星闪耀”的空间格局特征,南昌仍“独成一极”,而在赣北及赣南地区分别形成了九江、赣州两大地区性核心城市。基于25 km搜索半径的建成区扩张密度图显示,南昌、九江、赣州、上饶、宜春等地级市逐步发展为建成区扩张高地。2)区域城镇发展的“两轴三区”格局逐步显现。2001年,区域内以地级市为主导形成多个扩张核心区,轴线趋势显著。2012年,高密度区以南昌市为中心沿浙赣线、京九线两条交通轴带逐步呈“十”字形分布格局,南昌、九江及赣州3个中心城市密度值持续提升;昌九一体化、昌抚同城化效应逐步显现,吉泰走廊发展明显。基于50 km搜索半径的建成区扩张密度图显示,受行政等级、政策和交通通道等多重因素影响,区域内形成了九江、赣州、南昌-上饶、宜春-新余等多个扩张组团。3)2001-2012年,建成区重心位置显示江西省城市建成区始终位于几何重心以北、与城市人口重心呈正相关性,赣北地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大于赣南地区;2012年较2001年重心向西南偏移近5 km,表明赣南城市土地扩张迅速,赣南与赣北城市建成区扩张差异逐步缩小。分析其原因是赣北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经济发展良好,大中城市分布较多,而赣南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城市建成区扩张受地形阻碍因素较大,但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区,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建成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也进一步缩小了江西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南北差异。

2.2 城市建成区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分析及其空间分布

通过协调度计算及其分类方法对江西省91个城市人口增长与土地扩张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城市建成区扩张—人口增长的协调关系较弱,区域内土地扩张型城市占据主导地位、比例高达36.3%,人地收缩型城市所占比重较小,人口增长型城市与人地协调型城市数量大体相当,总体呈现出建成区面积扩张、城市蔓延发展的现状。具体表现在:

(1)人地收缩型:主要包含湖口、峡江、萍乡、芦溪、上粟和吉安市6个城市。2001-2012年,这类城市人口减少了38.8万人,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比重仅占增长总数的4.3%;其中,萍乡、吉安市、芦溪、上粟因资源枯竭、产业转型缓慢、城市就业机会少而导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慢于建成区扩张速度;湖口及峡江因着力打造“生态立县、精致小城”而实施“退耕还湖”等土地政策,不仅抑制了建成区的扩张,并且造成城市建成区面积出现小幅度缩小。

(2)人口增长型:主要包括武宁、安福、遂川等7个人口急剧增长型城市及瑞金、上犹、南城、上高等15个人口显著增长型城市。此类型城市的非农人口增长近130万人、口增长所占比例达27.5%,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为95.1 km2,仅占9.2%;从空间格局看,此类城市呈片状分布在区域边缘地区,多为丘陵山地地区。受地形因素影响,此类城市扩张进程相对缓慢;而山区边缘城市受城镇化因素驱动,仍对人口具有一定聚集作用,造成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土地扩张速度。

(3)人地协调型:主要包括婺源、永丰、泰和、会昌、永修、万年、玉山等21个城市。此类型城市的人口增长及建成区扩张面积分别为117.5万人和135.2 km2,所占比例分别达24.7%、13.1%;城市等级均为县城、人口增长均在12万人以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均在15 km2,人口与建成区增幅相对协调;空间上多分布在赣中、赣北地区,赣南地区分布相对较少。

(4)土地扩张型:主要包括信丰、吉水、樟树、高安等6个土地显著扩张型城市及宜春、南昌、九江、井冈山、赣州等36个土地急剧扩张型城市。此类城市的人口增长及建成区扩张比例分别达到55.9%和73.4%,空间分布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及交通指向性明显,即: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及其周边城市(如:南昌市、新建、南昌县、九江市、九江县等)、交通沿线地区(如:高安、上饶、余江等城市),这类城市多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扩张等而导致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增长。

为探讨江西省城市协调性总体分布规律,利用地统计趋势法对区域城市东西及南北向进行趋势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城市间协调性差异较小,趋势线较为平稳;在南北方向略呈“U”型,出现赣州、新建两大极高值城市和吉安市一个极低值城市;而在东西方向上大致呈倒“U”型,中部较高,两端协调性指数均较低,且东部下降速率小于西部。从城市类型空间集聚格局看,区域内城市大致呈现以南昌市及九江市、赣州市为核心的城市建成区扩张集群,这与江西省打造九江都市区、南昌都市区及赣州都市区的城镇化格局密切相关;而受行政区划调整及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影响,区域内出现以萍乡市为核心的城市人地收缩型集聚区;赣中出现人地收缩及人地协调混杂分布的格局,原因主要是赣中地形为赣北鄱阳湖平原向赣南山地丘陵地区的过渡区域,地形因素影响较为显著。

2.3 江西省城市协调性统计分析

2.3.1 基于行政等级视角的城市协调性分析 以2001年江西省行政等级(11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及70个县)为标准,进行基于行政等级视角的城市协调性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地级市呈现以土地急剧扩张为主、人地收缩为辅的特征;县级市以土地扩张型为主、人口增长型仅1个;而县城协调性大致呈“三足鼎立”格局,总体格局较为协调。地级市贡献了14.24%的人口增长量及45.79%的建成区扩张量,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其建成区面积扩张近700 m2;县级市人口增长了74.81万人,建成区扩张为127.33 km2,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其建成区扩张面积为170 m2左右;而县城以绝对优势的城市数量贡献了70%的人口增长量和仅41.87%的建成区面积扩张量,平均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其建成区面积扩张仅130 m2。城市协调性指数与其城市等级整体呈现正相关,即城市等级越高,其协调性指数越高,土地扩张趋势越明显;人均建成区扩张面积大致呈现出“地级市>县级市>县城”的特征。

2.3.2 基于人口规模视角的城市协调性分析 在2012年江西省城市人口规模基础上,以城市人口100万、50万、20万、5万人为临界点,进行基于人口规模视角的城市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在(5~20)万区间的小城市数量达到65个,城市人口增长达305万人、人口增长所占比重为64.09%,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416.91 km2,所占比重约为40.4%;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的特大城市仅南昌市,人口增长及建成区扩张比重分别高达8.51%、12.69%;城市人口在5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人口增长和建成区扩张所占比例均最小,分别为1.22%、1.55%,城市数量却占据7.7%;大城市仅3个,城市人口增长比重为5.52%,而建成区扩张却达到13.21%。人口规模等级视角下的江西省城市协调性呈现出以土地扩张型为主、人口增长型及人地协调型为辅的显著特征;城市建成区扩张面积与人口规模等级大致呈正相关,即: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城市平均建成区扩张面积所占比例越高;小城市数量庞大,人口增长及建成区扩张所占比例均最高。

2.3.3 基于地形要素视角的城市协调性分析 地形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依据地形要素进行城市分类(参考《1991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并对江西省城市进行协调性分析。结果显示:平原市、县主要包括大部分地级市及县级市,虽然城市数量仅占23%,但其建成区面积扩张比例高达46%,属于典型的土地扩张型城市;丘陵市、县主要位于赣中地区,城市人口增长及建成区扩张比重均最低;山区市、县城市众多,人口增长比重达42.5%,而建成区扩张比重处于丘陵市县与平原市县之间。山区市县人口增长特征明显,丘陵市县人地关系相对协调,而平原市县则呈现出显著的土地扩张特征;地形要素体系下的城市人地协调关系与“平原-丘陵-山区”的地形特征大体呈正相关。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发展探讨

新型城镇化战略核心是人地关系、区域关系的和谐[2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城市人地关系中强调城市建成区应以生态文明为引导,立足城市“三区四线”确定城市规模及开发强度,以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为主导,合理提升建成区人口密度、促进人地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用地规模结构,健全集约用地制度[23]。2001-2012年,江西省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109%,远高于城市人口44%的增长速度,“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存在“冒进型”(陆大道,2007)城镇化现象。在新型城镇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利用科学思维全面认识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江西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效用,而且关系到江西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长足发展。

3.1 强化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城市人口质量,注重城市特色发展

城镇化不仅是以土地的城市化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以人的城镇化为代表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24],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2001-2012年,江西省居住用地增幅近107%,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却下降近22%,相应的交通设施用地增幅高达382%。在江西省城市建设中,在绿色发展原则指导下,应强化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城市人口质量、注重城市特色的发展和塑造,具体包括: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比例大、建设面积扩张显著,其城市发展应实行集约化发展、在注重人口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城市人口的增长,逐步实现特色城市建设(如南昌市、景德镇市、赣州市等),着力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的协调发展;县级城市应注重城市质量,合理定位、科学发展,适时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在特色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产城融合模式以培育中小城镇,积极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

3.2 立足省域城镇化格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城市精明增长

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城市发展应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建设城市,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密度较高、功能混用的集约紧凑型城市。因此,合理挖掘城市用地潜力、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促进城市精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2001-2012年,江西省人地关系呈现出典型的等级扩展和轴线扩张特征,主要表现在人均建城区扩张呈现出地级市>县级市>县城的等级特征,地级市周边县城受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建成区扩张逐步加速;受交通因素影响,沿京九铁路及沪昆高铁两大轴线形成土地扩张轴带。江西省在落实中部崛起、鄱阳湖城市群及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基础上提出打造“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城镇化格局,即: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沪昆和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及九江、南昌、赣州三大都市区。“一群两带三区”的城镇化格局地区均属于建成区急速扩张区,为此,“一群”内城市应立足区域生态环境优势,控制建成区蔓延式扩张,打造以中心城市为支撑、滨湖田园风光型城镇为补充的鄱阳湖生态城镇群;“两带”是推进江西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区域内城市应立足产业、交通优势,合理引导城市人口增长,适时培育中小城镇,打造省域经济发展轴带、提升区域内聚力;“三区”内城市人口比例大、建成区扩张显著,城市应正确处理旧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的关系及提升土地容积率、优化产业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建设区域紧凑型城市;省际边缘山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区内中小城市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注重城市增长质量,在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内形成对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和补充。

3.3 协调城市人地关系、创新城市人地管理制度,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城市人地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和城市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而创新城市管理制度对城市的升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1-2012年,江西省城市总体人地关系脆弱、土地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增长速度,土地扩张型特征显著;小城市及城镇数量众多,建成区扩张面积及人口众多,合理引导小城市及城镇的人地协调发展对省域人地协调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在城市人地协调关系方面应按照“立足区域经济、产业等基础,合理促进城市群扩张、集约发展大都市、协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地关系”的原则,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在创新城市人地管理制度方面应将城市发展质量、绿色GDP等指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并建立相关的标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过公共投资实现对城市土地和空间开发的合理引导,通过税制设计实现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强度的引导[25];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依据分步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4 结论与讨论

以江西省91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人口增长-土地扩张协调性模型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方法从城市人地现状、人地协调性特征及空间分布、不同等级体系下的城市协调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地协调发展建议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1) 2001-2012年,江西省城市人口规模逐步形成轴带式核心-边缘结构的分布格局,区域人口增长形成九江、南昌-宜春-余干、上饶、赣州-瑞金四大条带式板块;城市建成区面积则形成“一极两核,众星拱卫”的空间格局,区域内存在九江、南昌-上饶、宜春-新余、赣州等多个土地扩张区;从人口增长量及土地扩张量看,江西省城市发展南北差异较大,随着赣南地区城市(赣州行政区划调整,南康撤市设区并入赣州)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模差异呈缩小趋势。

(2) 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关系较弱、土地扩张特征明显;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产业更替缓慢等原因,出现6个人地收缩型城市;人口增长型主要为省域边缘山区县市;人地协调型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明显;土地扩张型城市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及其周边县市、交通沿线城市。趋势线较为平稳但仍存在差异,南北方向略呈“U”型,而在东西方向上大致呈倒“U”型;将其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出区域内呈现以南昌市及九江市、赣州市为核心的赣北、赣南城市土地扩张集群区,以萍乡市为核心的城市人地收缩型集聚区,赣中则出现人地收缩及人地协调混杂分布的空间格局。

(3)基于不同等级视角分析显示:行政等级体系下的城市协调性呈现出地级市、县级市土地扩张特征显著,县城协调性总体呈“三足鼎立”格局,人均建成区扩张面积与行政等级大致呈正相关;人口规模体系下的城市协调性呈现出以土地扩张为主,而人口增长、人地协调为辅的显著特征,城市人口规模越大,城市平均建成区扩张面积所占比例越高;地形因素下的城市协调性与江西省“平原-丘陵-山区”的地形特征基本吻合,表明地形也是影响城市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

(4)受行政等级、地形、交通等因素影响,江西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驱赶”现象,土地城镇化大大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建设用地低效粗放等问题;立足各级城市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促进江西省城市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对各级城市提出差别化发展措施,主要包括:强化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城市人口质量,注重城市特色发展;立足省域城镇化格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协调城市人地关系、创新城市人地管理制度,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本研究基于江西省人地关系进行多视角分析,得到几点有益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西省人地协调发展的建议。同时研究中涉及的理想人均建成区面积多基于前人研究及国家相关规划得到,未能充分考虑江西省地形、河流、交通等因素影响构建相关指标体系用以综合测度理想人均建成区面积,这将是今后需作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方向。

[1] 潘爱民,刘有金.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5):63-68.

[2] 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32(5):1-6

[3] 杨艳昭,封志明,赵延德,等.中国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研究[J].地理研究,2013,32(9):1668-1678.

[4] 董立峰,王林林,李德一.近20年来山东省城市异速生长分析[J].城市问题,2012,205(8):47-51.

[5] 王家庭,张俊韬.我国城市蔓延测度:基于35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56-63.

[6]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115(5):53-58.

[7] 尹宏玲,徐腾.我国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及其差异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3,207(2):10-15.

[8] 杨丽霞,苑韶峰,王雪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浙江省69县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18-22.

[9] 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883-887.

[10] 姚士谋,管驰明,王书国,等.我国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区域空间建设策略[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3):271-280.

[11] 李宝礼,胡雪萍.我国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5):62-68.

[12] 刘耀彬,王英,谢非.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3,33(4):70-76.

[13] 刘耀彬,陈志,杨益明.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分析[J].城市问题,2005,123(1):16-20.

[14] 李建新,钟业喜,冯兴华.2000年以来江西省城市规模体系与空间体系的时空演变[J].热带地理,2014,34(5):655-662.

[15] 文玉钊,陈文峰,钟业喜,等.赣南原中央苏区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J].热带地理,2014,34(4):568-576.

[16] 陈春林,陈红,韩阳.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城市集聚区的空间演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21-124.

[17] 郭腾云,董冠鹏.京津冀都市区经济分布演化及作用机制模拟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5):550-556.

[18] 钟业喜,陆玉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2):195-200.

[19] 刘耀林,李纪伟,侯贺平,等.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率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4,33(1):132-142.

[20] 刘彦随,邓旭升,甘红.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态势及优化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3):1-4.

[21]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67(8):1011-1020.

[22] 孙平军,吕飞,修春亮,等.新型城镇化下中国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认知与评价[J].经济地理,2015,35(8):178-195.

[23] 中国政府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4-03/16/content_2640075.htm,2014-03-16.

[24] 王成新,姚士谋,王学山.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的辩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46-54.

[25] 陆大道,姚士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J].人文地理,2007,96(4):1-5.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FENG Xing-hua1,ZHONG Ye-xi1,WU Wei2,LI Bo1

(1.KeyLaboratoryofPoyangLakeWetlandandWatershedResearch,MinistryofEducation,School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2; 2.CollegeofCityConstruction,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2,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the coordi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s a key research issue which has aroused the attention among academics.Based on the urban population and built-up area data of Jiangxi Province in 2001 and 2012,population growth-land expansion coordination model was built.This paper uses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for further analysis.Results show that:1)The north-south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among the whole c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but it shows a decreasing tendency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Gannan area.2)With regard to spatial distribution,land expansion oriented citie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its surrounding counties or the cities along trunk transportation lines,while population growth oriented citi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periphery region of the province.3)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hierarchy system,th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show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 of land expansion,while the county-level cities present a pattern of"three-pillars".What′s more,the cities with the population more than 0.2 million expand dramatically and other distributed small-medium cities relatively balance when we explore the city coord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opulation scale.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positively relates with the terrain features of the "plain-hill-mountainous"in Jiangxi Province.4)Based on research results,researchers make som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expans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Jiang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various city-levels.

population growth-land expansion;spatial analysis;coordination coefficient;new urbanization;Jiangxi Province

2016-01-11;

2016-04-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61021);江西省重大生态安全问题监控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JXS-EW-00)

冯兴华(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通讯作者E-mail:zhongyexi@126.com

10.3969/j.issn.1672-0504.2016.03.015

F301

A

1672-0504(2016)03-0081-08

猜你喜欢
建成区协调性江西省
模拟成真
多源数据协同下的城市建成区边界提取进展
POI和植被修正的夜间灯光城市指数提取建成区的研究
2013—2018年金普新区建成区空间形态扩张规律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考了个大的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长沙市望城区建成区公园绿地现状结构分析与评价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中西医联合治疗头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3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