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树,马 娟,陈 华,张 瑾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铜陵 244061;2.铜陵市立医院 心理科,安徽 铜陵 244000)
2011~2015年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变化研究
陈树1,马娟2,陈华1,张瑾1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徽 铜陵 244061;2.铜陵市立医院 心理科,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为具体了解不同年份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变化量,对2011~2015年某高职院校入学新生SCL-90测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随年份的变迁在起伏中呈上升态势,但上升速度较缓慢;男、女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份也呈现缓慢转好趋势,但变化中又各有特点。提示心理学工作者应掌握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变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横断面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1]。而高职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份子,由于其较为特殊的“身份”,往往表现在学业上、人际交往中、行为习惯上和心理发展特点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去关注和研究。
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多注重其与常模相比是否健康,或是探讨在一般人口学变量、年级变量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连续的横向和纵向研究均不多见,即使是横向性研究,也仅是基于人口学变量比较不同年份之间是否有差异[2-3]。虽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研究的结论却像是一只“黑箱子”,因为P<0.05只能说明差异有显著性,到底差异有多大,差异的程度如何,人们仍然不得而知[4]。据此,本研究以2011~2015年某高职院校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SCL-90测查结果,具体量化近5年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情况,试图为研究和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高职院校2011~2015年连续5年入学高职新生进行测评,共取得有效数据14760份。其中2011年2716人,男生797人、女生1919人,测试时平均年龄(19.07±1.09)岁;2012年2523人,男生768人、女生1755人,测试时平均年龄(18.81±1.12)岁;2013年3128人,男生985人、女生2143人,测试时平均年龄(18.80±1.03)岁;2014年3262人,男生1148人、女生2114人,测试时平均年龄(18.76±0.93)岁;2015年3131人,男生1013人、女生2118人,测试时平均年龄(18.90±1.05)岁。
1.2研究工具
使用Derogatis(1973)编制、王征宇(1984)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简称SCL-90)进行测评[5]。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每个条目从“没有”到“严重”采取1~5的五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本研究中,连续5年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为0.97。
1.3研究方法
每年11月中下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新生分批进入机房在线进行测试。测试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周密安排,举办专题培训会详细讲解测试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测试中,每个机房安排1名计算机教师和1名学生助理具体负责测试的指导、秩序的维护和网络保障等;测试后,从心理测评管理系统导出原始数据,先剔除无关数据(只保留普高入学的三年制高职新生数据)、再删除无效数据(有规律性答题者的数据),共获得有效数据14760份,有效率达92%。
1.4统计分析
2结果
2.1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变化
为了解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的变化趋势,绘制近5年SCL-90各因子随年代变化的折线图,见图1。可以看出,2011~2015年间高职新生SCL-90部分因子均值虽有波动,但是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说明近5年间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上升的态势。
对SCL-90各因子与年代进行相关分析发现,SCL-90的10个因子均值与年份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01),相关系数|r|值介于0.04~0.10之间;以SCL-90的各因子均值为因变量,以年份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显示,年份对各因子的影响均显著,解释了各因子0.1%~1%的变异数。为具体明晰高职新生SCL-90得分逐年变化量,根据前人研究[6],通过计算效果量d或变化率r2来评价,见表1。
2.2高职男女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
为了解近5年不同性别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是否相同,以男、女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均值为因变量,以年份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方程模型显示,年份可以解释男生各因子均值0.1%~0.8%的变异,解释女生各因子均值0.1%~1.2%的变异。其中,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年代对男生的解释率略高于女生,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和恐怖4个因子上年代对男、女生的解释率相同,在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5个因子上年份对男生的解释率略低于女生。尤其是在偏执因子上,年份对男生的解释率为0.8%、对女生的解释率为1.2%。为具体量化男、女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随年份变化的大小,计算不同性别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均值随年份变化的效果量d和变化率r2,见表2。
表2高职男、女新生SCL-90各因子随年份的变化
注:s男和s女分别为2011~2015年男生和女生SCL-90各因子平均标准差。
3讨论
3.1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变化
本研究显示,2011~2015年间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起伏中总体呈现上升态势,SCL-90各因子得分与年代成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2011~2015年间高职新生SCL-90各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0.11~0.30个标准差,下降幅度在0%~2%之间。根据Cohen的标准:|d|值在0.2~0.5之间为“小效应”、大于0.5为“中效应”、大于0.8为“大效应”,近5年高职新生SCL-90的偏执、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抑郁、其他、焦虑和强迫8个因子的下降幅度均为“小效应”,说明近5年来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速度较缓慢;从变化率r2值来看,近5年高职新生SCL-90的偏执、人际关系、敌对和精神病性4个因子变化效果相对较突出,降幅均达2%。这一研究结果与辛自强[7]、陈顺森[8]等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都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份的变迁均有所改善。这可能主要与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有关。2011年教育部连续颁布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两个文件,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工作条件建设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这对促进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实践中切实有效改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3.2高职男、女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变化
线性回归方程研究显示,年份对男、女新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变异均有一定的解释作用,但解释率都不高。其中,在躯体化化等4个因子得分上对男、女新生的解释率相同;在人际关系等5个因子得分上对男生的解释率略低于女生;唯有在强迫症状因子得分上,对男生的解释率略高于女生。进一步研究显示,近5年来男生SCL-90各因子均值下降了0.06~0.30个标准差,下降幅度在0%~2%之间,其中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下降幅度小于“小效应”外,其余因子下降幅度均为“小效应”;女生SCL-90各因子均值下降了0.11~0.29个标准差,下降幅度在0%~2%之间,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恐怖3个因子下降幅度小于“小效应”外,其余因子下降幅度均为“小效应”。这首先说明2011~2015年间高职男、女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随着年份的变迁均有一定程度的转好,但总的变化速率都较缓慢;其次,在躯体化和恐怖2个因子的变化上男、女新生基本相同,下降幅度均为“小效应”;第三,在强迫症状因子的变化上男生要优于女生,前者下降幅度为“小效应”,后者下降幅度小于“小效应”。
4结语
本研究以高职新生为对象,探讨了近5年来高职新生中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随年份变化的情况,并分别评价了其变化的效果量和变化幅度,以期供其他学者研究和借鉴,同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但本研究由于受到地域局限、样本单一、年份跨度不长等原因,可能对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希望研究者们慎重对待。
[参考文献]
[1]陈树,马娟,朱金富.某高职院校新生UPI与SCL-90测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523-526.
[2]刘春丽,张亚.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连续性调查与分析——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0、2011、2012三届学生为例[J]. 韶关学院学报,2013,34(3):195-198.
[3]田伟翠. 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92-96.
[4]辛自强.有关心理统计的三个疑问[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5(1):39-46,158.
[5]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6]Twenge,J.M.,&Im, C.Changes in the need for social approval, 1958-2001[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7,41(1):171-189.
[7]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8]陈顺森,陈春玉.近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96-101.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坛新秀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编号:2015jtxx145);安徽省2015年度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BCB15003)
[第一作者简介]陈树(1981-),男,安徽来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3-0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