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昕诺
联系海陆的桥梁
——大陆坡
撰文|昕诺
大陆坡介于大陆架和大洋底之间,大陆架是大陆的一部分,大洋底是真正的海底,因而大陆坡是联系海陆的桥梁,它一头连接着陆地的边缘,一头连接着海洋。大陆坡虽然分布在水深200~2000米的海底,但是大陆坡地壳上层以花岗岩为主,通常归属于大陆型地壳,只有极少部分归属于过渡性地壳。它分布于所有大陆边缘,为全球性地形单元。大陆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下界往往是渐变的,在1500~3500米水深处,但在邻近地带,陆坡下延至更深处。大陆坡宽度为20~100千米以上,总面积约287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面积5.6%。
大陆和洋底相互比较的话,大陆就像是漂浮在表面的毛毯,洋底如同厚重地沉在下面的大床,而大陆坡就是毛毯和大床之间的接触过渡地带。随着大陆裂开,它们之间就形成狭窄的幼年海洋。依据地壳均衡原理,新生洋壳的高程应明显低于两侧大陆,在大陆与新洋底之间必然形成陡峭的新生陆坡。
板块的分裂和聚合运动奠定了大陆坡形态和构造的基本格架。大陆坡的进一步发育控制因素的差别,可塑造成多种不同的大陆坡类型。
1. 断裂型或陡崖型大陆坡:主要受断裂作用控制,而侵蚀堆积的改造作用较弱,多见于岩阶和陡崖,如伊比利亚半岛西北侧大陆坡。
2. 前展堆积型大陆坡:陆源物质供应充分,大陆坡在强烈沉积作用下逐渐向洋推进,有的大陆坡下部沉积层厚达10千米左右,美国大西洋一侧陆坡多属这种类型。
3. 侵蚀型大陆坡:沉积作用较弱,浊流和滑塌等侵蚀作用导致基岩裸露,地形复杂,如在海底峡谷和滑坡发生的地区。
4. 礁型大陆坡:与珊瑚礁生长有关,大陆坡陡峭,如尤卡坦半岛的陆坡。
5. 底辟型大陆坡:低密度的蒸发岩或泥层在深埋后形成底辟,陆坡沉积层因而变形,海底呈不规则形态,如墨西哥湾一带。
1. 生物资源:大陆坡上的生物具有随着深度而分带的特征。横穿大陆坡动物群的变化比深海其他动物群的变化快,大陆坡上动物群的组成也不是完全独特的,它们具有大陆架和大陆隆生物群的物种,但大陆坡仍然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生物区,其生物丰度和生物学作用的速率介于大陆架生物和深海生物之间。由于食物
来源缩减而产生的竞争、捕食的有效率、压力对酶的影响等因素,大陆坡上也形成了一定的动物窄带。此外,在大陆坡的一些上升流区可形成渔场。
2. 油气资源:由于河流径流和海洋作用,大陆坡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大陆坡上具有巨厚沉积层的地方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石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液体,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资源的25%和最终可采储量的45%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蕴藏重心将逐步由陆地转向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又称为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低温与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地球上目前尚未开发的潜力最大的新型化石能源,大陆坡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坡度陡峭:大陆坡坡度多为3~6°,1800米深度以上的平均坡度为6.95°。在大西洋型大陆边缘,陆坡常随水深增大而变缓;在太平洋型大陆边缘,陆坡常随水深增大而变陡,下延至海沟。太平洋陆坡平均坡度约8.67°,大西洋陆坡平均坡度约5.08°,印度洋陆坡平均坡度约4.25°。大型三角洲外侧的坡度最小,平均仅1.3°。珊瑚礁岛外缘的陆坡最陡,最大坡度可达45°。
坡形复杂:大陆坡可以是单一斜坡,也可呈台阶状,形成深海平坦面或边缘海台。陆坡被和沟谷刻蚀,加上断层崖壁,滑塌作用形成的陡坎及底辟隆起等,致坡形十分崎岖。
沉积物丰富:大陆坡上的沉积物主要都来自于大陆。河流带入海中的泥沙,经过大陆架搬运到大陆坡。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海洋生物残体的软泥,整个大陆坡的面积,约有25%覆盖着沙子,10%是裸露的岩石,其余65%盖着一种青灰色的有机质软泥。火山活动地带,软泥中还夹杂有火山灰,高纬度地区混有大陆水流带来的石块、粗砂等。在热带河口附近有热带红色风化土构成的红色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