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就业之探讨

2016-05-31 18:02吴金春肖潇
中文信息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高等院校就业

吴金春 肖潇

摘 要: 高校的专业设置对大学生就业状况影响较大。专业设置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高等院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与高校专业设置协调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

关键词:高等院校 专业设置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5-0234-02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从2000年的107万骤增至2015年的749万,增长迅速。高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亦随之出现,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是其中之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是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体现,更是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声誉的关键命脉。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除了受总量的绝对过剩影响,结构性过剩的影响更为深远。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培养人才跟不上社会发展需求。同时,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专业建设,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专业设置与就业的关系

专业设置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起始源头,就业质量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结果体现。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设置与就业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源头的專业设置若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业质量就难以保证。

第一,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存在统一关系。首先,专业设置的基础是社会职业岗位,实现途径是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次,社会职业岗位需求通过专业设置的调整来不断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市场需求应该是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及专业结构优化的“指挥棒”。

第二,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存在对立关系。首先,专业设置既要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要满足知识系统传授和科研向纵深发展的要求,两者之间存在张力,很难兼顾;其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制约着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高校专业一经设置,不会轻易改变;最后,专业设置的效果需要等三至四年后以当年该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状况来检验,在时效上影响专业的调整。

第三,毕业生就业与专业设置存在互动关系。首先,就业质量直接影响专业设置的调整;其次,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能有效促进就业质量提升。

二、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自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进行调整,专业设置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意识日趋提高,并逐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了专业适应性。然而,尽管近年来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值得肯定,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呈现出盲目性和无序性。

1.专业设置趋同现象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以及毕业生数迅猛发展,而学科专业调整后我国高校的专业种数却在快速下降。这就造成相同专业在不同学校间重复设置,同一专业学生数急剧增加,超出社会供需的平衡点。专业设置趋同不仅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会导致部分专业培养的人才过剩,引发相关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突出特色,避免专业设置趋同化是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当务之急。

2.专业设置跟风现象

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决定着学校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方向等关键环节,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但事实上,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带有盲目性和无序性。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在没有深入的前期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学科专业“大”而“全”,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开办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已经成了高校间抢夺优秀生源的重要武器,有些高校为了抢上新专业,完全不考虑自身学科支撑,甚至师资与教学实验设备都尚未到位,就匆忙开始招生。已经开设了热门专业的高校又不断扩招,如此的恶性竞争,最终导致类似专业的毕业生总供给量远超社会需求总量,出现招生挤破门、就业遇冷门的局面。

3.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的原因

高校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市场需求保持一致,这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保持一致从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市场需求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

3.1高校“不愿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我国的学历型高等教育目前仍然是“卖方市场”,高等教育机会是稀缺资源,任何专业,不论社会需求度还是就业质量高低,都不存在生源问题。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将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重要依据,但对高校就业率的统计缺少客观的方法,高校很容易在就业率统计中“掺杂水分”,极大地降低了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的积极性。

高校的专业调整也会遭遇部分教师的抵制。取消一些专业,高校以前的教师或被学校辞退,或重新进入新学科的学习和培训。人力资本投资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一样,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转移性,转换专业使得原专业教师之前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价值消失或贬值,因此会受到抵制。

以上种种,导致一些高校固守自己曾经拥有的学科优势和已有的学科建设基础(如师资和各种教学设备),无视社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3.2高校“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变化和科学的进步,学科的分化、融合和交叉现象日益突出,社会对各类复合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复合式人才培养要求打破现有的专业限制,实现专业的交叉培养,但很多高校受师资等因素制约,无法及时转变培养方式。

高校“不能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背后的原因是高校缺乏科学设置专业的能力。首先,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对高校师资储备有较高要求,如果高校缺乏某类学科的师资,尽管职场世界紧缺该专业学生,但高校也没办法在短期内开设相应专业。

其次,高校在专业就业形势上的预见性“不足”。社会市场变化迅速,人才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时段性。高校人才培养周期一般是三至四年。当某个时段某类专业人才价值很高时,各高校都会积极设置该专业,但往往培养周期结束后,社会市场对同类人才的供给已经供大于求。

三、改进高校专业设置从而促进就业的建议

1.提升专业设置的前瞻性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稳步向前,新职业和新岗位不断涌现,同时,也存在一些职业和岗位慢慢萎缩,惨遭淘汰。高校应该在明确学校基本定位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而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错位发展战略,前瞻性地进行专业布局。所谓“前瞻性”就是以现有经济社会、产业结构、知识技能为背景,探索其发展的规律,预测其未来的走向,然后设置新专业,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才,实现时间上的最佳结合点。各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随时掌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准确预测专业发展态势,冷静客观地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身办学的基础条件,不盲目设置或扩张专业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全面加强现有专业的调整与改造。惟有如此,才能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2.坚持能力培养为导引

高校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观念为指导,落实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特色育人贯彻整个人才培养周期。

2.1坚持需求导向性原则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就业和自身持续发展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构建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合理设置课程和选择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2.2坚持以生为本

对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等必修课程,依据学生基础,结合学生爱好及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改革;专业课程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高年级专业课程应及时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和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宽口径就业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允许学生跨系或辅修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试行学分制或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中途就业或者暂缓就业,继续选学其他专业或接受职业培训。

2.3坚持实践性原则

强化行业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合作,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实践课程的设计,注重提高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操作能力培养,使实践教学更接近实际就业情况。

3.建立健全专业质量评估机制

为了保障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建立起专业结构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有效评估机制。我国的专业评估发展历程只有二十来年,专业评估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因此,建立专业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案,完善专业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对高校来说,刻不容缓。专业评估要兼顾全面性、科学性和导向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专业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有特色、培养方案切实可行、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专业积极扶持。

参考文献

[1]徐俏琳.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专业设置问题研究.铜仁学院学报,2013,15(6).

[2]王志平.从就业质量角度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经营管理者》,2013(6).

[3]黄金来.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高校专业设置改革.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5(1).

[4]張旭兰,夏敏,夏卫锋,李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探析.当代职业教育.2015(2).

[5]董理.高校专业设置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关系问题初探.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

作者简介:吴金春(1980.10-),男,广东惠来人,本科,高级职业核心能力指导师,现任职于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长期负责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统筹发动及录取、就业管理与服务工作。

通讯作者:肖潇(1982.1-),女,四川都江堰人,本科,助理研究员,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审处副处长。负责高职院校财审处资金的收支管理及统筹。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高等院校就业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