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健
摘要:三农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县域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县域金融机构的三农服务,也在不断的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但是县域金融机构在信贷方面存在农村资金外流,惜贷,门槛高,农村信用环境恶劣等现象,在柜面服务方面存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复杂业务不熟练,大堂经理流于形式,农民客户文化素质不高,信用意识不强等现象。同时涉农贷款风险防范难度较大,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制约着县域金融机构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管控,提高三农服务意识,发展普惠金融,营造氛围,加强全民的信用意识。
关键词:县域金融机构;三农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0;F3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2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国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从金融支持经济的角度来看,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离不开金融的强力支持。“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与农村金融市场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断的完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成为推动县域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县域经济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解决发展县域经济的问题,才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
二、县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现状
(一)金融机构布局情况
县域范围内,存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一家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一家村镇银行、一家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导致县域内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
(二)信贷支持方面
近年来,金融机构与农业与农民越走越远,是有原因的。在市场经济市场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使得农村的经济结构缺乏国家的引导,不能形成良性循环,产生了金融机构“嫌贫爱富”不良局面。
一是农村金融资源被大量分流抽走,得不到反哺,反而流入了城区二、三产业,给三农经济发展造成“抽血”、“缺氧”的负面影响。
二是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注重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由于农业本身属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效益低且风险大,导致农村中、小、微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相对较差,农户的贷款需求呈现期限长、额度小、季节性强的特点,缺乏抵押担保条件,以上现象均不符合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要求。加之县域银行的金融供给门槛高,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需求,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开展了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担保贷款,但大额的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和龙头农业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信贷投放能力有限,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并且严厉的贷款责任追究和严格的贷款条件的制约,加剧了农村信贷资金供需失衡。
(三)柜面服务方面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提升各自的服务水平,对三农客户的整体服务态度、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高,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银行柜员方面:部分柜员戴着有色眼镜,客户是农民的话他们就应付了事,客户有疑问也不耐心讲解,甚至言语上存在顶撞现象,消极怠工。
二是银行大堂经理方面:县域大部分网点的大堂经理能积极地引导农民客户办理业务,减少在办理业务时的等待时间;但在农村乡镇的基层有些地方没有大堂经理,有些地方的大堂经理流于形式,大堂经理的作用不明显。
三是银行客户经理方面:农户对自己的信用意识不够,很容易出现还款不及时和交利息不及时情况。部分客户经理不能在以上情况发生时及时提醒客户,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
三、县域银行服务三农的制约因素
(一)涉农贷款风险防范难度较大
一是涉农贷款业务的风险性。在三农的多个领域和环节都需要信贷资金的支持,农业投资时间长,风险高,盈利性差与金融机构追求资金的安全稳定和高收益的宗旨背道而驰,而且贷款人能否保证按时稳定的还款也是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回收的决定性因素。
一是二是抵押物不足。信贷质量的好坏与抵押物的选择直接成正比,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与抵押物也息息相关。由于我国的政策是农民对土地没有所有权,土地又不能作为抵押物,农民能用的抵押物不外乎房屋和农机具等,而这些物品又不容易被金融机构采用。
三是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目前县域银行风险控制体系不够成熟,需要建立成熟的工作体系就需要首先开展实际调查工作。但是全面准确的调查要消耗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银行觉得投入太大,就想出了各种其他办法,比如,通过村委会和干部进行摸底调查获得一些数据,往往缺乏准确性。虽然减轻了人力物力的损耗,但是调查数据往往会造成评定不实,所以这种方法万万不可取。
四是从业人员人数不足。基层从事三农业务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匮乏,整体业务水平不够专业,处理风险问题的经验不足,加之三农业务量和涉及面都比较广,后续工作的操作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给涉农风险防范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五是信用环境不完善。由于种种原因,涉农贷款市场的信用缺失相对严重。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小额贷款的认识不够充分存在误区,从而破坏了农村的信用秩序,加之农村缺乏有效的宣传工作,农民对社会信用文化的认知水平低下,而且尚未建立健全的惩治机构,对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无明确的制约标准,从而破坏了
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造成信用意识淡薄,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使其运营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县域金融机构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县域由于国家推行提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政策法规后,很多金融机构开始聚焦农村市场,包括国有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也参与其中,如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等,各地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也将对农村领域的金融业务作为重要增长点,此外一些社会资金也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这就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激烈的竞争
(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
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追求价值最大化,但是农业是弱质产业,自身投入高、产出低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高风险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性金融部门自然不愿意投入过多,而带有一定政策性色彩的金融支农贷款,也缺少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产生的风险几乎全部由金融机构自身来承担。对于农村市场的优质大额客户,成为各家银行争抢对象;而对于有贷款需求的小额农户客户,就不一定能得到资金支持。
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三农服务
(一)加强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管控
在金融为“三农”提供服务时,最重要的是加强涉农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这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引以为戒,使得涉农贷款业务的风险降到最低,使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一是放贷前要仔细充分的了解借款方的经济实力和信用度,严格考察是否符合放贷条件的,有信用污点的坚决不予放贷
二是要做好涉农信贷业务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细化各种规章制度和评级指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风险信息的来源做出预警对风险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准确的预估,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路径,防患于未然
三是要做好后续的维护工作,通过跟踪和暗访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如果出现信用缺失和违规的情况立马进行严肃处理,落实责任到人。
(二)提高三农服务意识,发展普惠金融
首先必须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首要服务宗旨。客户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上帝,银行必须做到让客户满意,这离不开耐心周到的服务,做好客户的开发与维护。
县域银行机构应调整战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中,注重细分市场,扩大客户群,加快生态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的发展,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者的支持力度,做好小微信贷支持,支持农村居民合理的住房、购车等消费贷款,丰富电子银行产品功能,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作为直接服务三农的银行机构,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守法经营,做好普惠金融的互惠理念,大力开展在农村和社区的宣传活动,给村民讲解普惠金融的好处,维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扩大普惠金融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人收益
(三)营造氛围,加强全民的信誉观念
依靠政府的权威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得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提高大到企业,小到个人的信用意识,使整个社会成员做到诚实守信。
一是借助媒体的宣传手段,宣传诚信文化,使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借助媒体的舆论手段,制定“惩恶扬善”的制度,对于信誉失衡的企业给与曝光,给整个社会起到一个制约作用。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应积极营造守信的的氛围。金融机构要积极培养客户良好的信用使用习惯,可以对守信的客户可以获得给予更大额度贷款的机会、逐渐降低融资成本等奖励。同时县域银行应该为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知识培养和提高做出贡献,提高他们对理财观念的认识,增强储蓄观念。
参考文献:
[1]杨成章.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
[2]曹佃军.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及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