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思考的起点和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合作探究教学,课堂提问几乎都贯穿于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趣”——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提问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兴趣,在兴趣的吸引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创设情境。情境与兴趣往往是结伴的,把一个数学问题寓于适当的情境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并产生想探究问题的心理。如在对于“教室有多长”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我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你知道咱们的教室有多长吗?”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会积极动脑,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教学提问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锻炼了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展竞赛。小学阶段的学生,爱表现自己。教师有意开展竞赛 ,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如学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后,可以组织学生比赛——比较3/4和5/6 大小,看哪位同学方法多,讲出道理并且选出最佳方法。 学生找到了同分母比、同分子比、化小数比等多种方法,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准”——把握提问时机,促进探究欲望
课堂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精心设计突破教学难点的路子 。根据学情,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具或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等分成若干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圆等分的份数不断增大,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看到“曲”与“直”之间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追问:割拼之后得到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与原来圆的周长、半径有怎样的联系?学生顺着问题探究就可以自然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这样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真正做到了“问”而生“思”,“答”有所“得”。学生探究有所获、有成就感,探究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
三、“巧”——问题层次化,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是有差异的。设计问题时,可以将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安排。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设计小步子问题为台阶,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起跳,这种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效果较好。如“从学校到家900米,兄弟二人同时从家去学校。兄骑车每分钟行110米,弟步行每分钟行70米。在路上,弟与到校后立即返回的兄相遇。这时,弟行了多少分钟?”问题设计如下:
1. 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2.这类应用题如何解答?找出数量关系所对应的数据。
本题的难点是把兄的起点转化成与弟相向的2个900米的地方。这样可以把本题转化为一般的相遇问题来提问:“两地相距1800米,兄弟二人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兄骑车每分行110米,弟步行每分行70米。在路上,兄弟二人相遇。这时,弟行了多少分钟?”经过这一转化,借助这一台阶,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避免随意性、盲目性,问题要有启发性、针对性,要适时、适度,要使问题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的效果,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定边县第五小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