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郑樵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史学家,其代表作《通志》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郑樵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会通”和“创新”,他主张史书应“极古今之变”。《通志》在校雠学、音韵学、文字学、金石图谱学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中的《昆虫草木略》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专门的研究动植物的文献。郑樵创造了历史上许多个第一,研究这些创新及其意义,对于今天的历史研究大有帮助。本文将从《通志二十略》出发,对郑樵的史学创新作一探讨。
关键词:郑樵;创新;《通志》;《通志二十略》
1 前言
学术界对郑樵及其《通志》研究成果颇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民国时期顾颉刚有《郑樵著述考》。今人专著类成果有吴怀祺的《郑樵研究》,徐有富的《郑樵评传》,他们都对郑樵的生平做了详实的阐述,且都论述了《通志二十略》,系统全面、简洁明了的反映了郑樵的人生轨迹与学术成就。论文类成果更是繁多,仅以核心期刊为表。主要有王旭东的《郑樵史学思想探析》、《郑樵‘会通观论述》;厦门大学郑樵历史研究小组的《郑樵史学初探》;王树民的《从<通志略>看郑樵的学术成就》。了解这些前沿动态不难发现,更多的研究都是从《通志略》的一部分来看郑樵的学术成就,有鉴于此,本文拟从《通志略》的整体着眼,谈谈对郑樵史学创新的一些浅薄认识。
《通志》全文体现的是郑樵的一种创新思想。从内容上看,囊括天文地理、金石图谱、昆虫草木,无所不有,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从而把我国的史学研究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从体例上看,《通志》虽效仿《史记》,但有其创新,它采用纪传、年谱、世家、载记、略等综述的方法编撰而成。其中最为郑樵得意的就是《通志二十略》,同时也最能体现其创新思想,他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郑樵力倡创新,反对因袭。他认识到,“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
2 极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郑樵推崇的是‘会通与‘创新的学术思想。他认为,“虽采前人之书,必自成一家之言。”所谓自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不是因袭。在这方面他认为孔子和司马迁做的不错,“仲尼取虞、夏、西周、秦晋之书为一书。每书之篇,语言既殊,体制亦异,及乎《春秋》则又异于《书》矣。袭《书》、《春秋》之作者,司马迁也,又与二书不同体,以其自成一家之言,始为自得之书。”
2.1 《通志二十略》的创新体现
郑樵在《通志》总序中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旧史之文。”同时章学诚也说,“郑樵无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独断之学,君子于斯有取焉”。这里的不用旧史之文与独断之学所言都是创新,以下就《通志略》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中所体现的创新作一简要分析。
第一,《氏族略》。该略是考辨、叙述姓氏源流的专书,收录姓氏两千多个,并将姓氏按起源分类,“先天子而后诸侯,先诸侯而后卿大夫士,先卿大夫士而后百工技艺。”郑樵将姓氏起源分为32类,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的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等均有详细的论述,甚至流行的《百家姓》中的姓氏,均可以归入郑氏的分类当中。该略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凡研究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郑氏的此略可以说是独出心裁之作。
第二,《六书略》。“郑樵开创了六书之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并且将这些理论指导他的统字实践,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六书作了解说,但是没有对所收录的字进行总的区分。郑樵首创了六书分类学,对六书又加以细分,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第三,《七音略》。尽管对于郑樵《七音略》的参考文献《韵镜》或是《七音韵鉴》有争议,但是毋庸置疑,《七音略》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等韵书,郑樵在这方面有填空式的创新,并且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郑樵在《通志·七音略》序言中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由此观之,郑氏《七音略》当是发儒者之先端。
第四,《都邑略》。该略记述了上古到隋朝历代建都的地点、形胜、位置、选择建都的原因、得失以及各个域外国家的地理位置等,对于今人研究记述时期的建都史有极大的帮助,首次把刘知几提出的修此略(志)的主张付诸了实践,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都邑略》是郑樵创新的体例,同时他结合了当时的形势,就所处时期的都城问题,提出了自己迁都的建议。
第五,《昆虫草木略》。该略记录了多种动植物的名称、形态、生长特点及医药用途等。“郑樵写作该略的主要目的是传草木鸟兽之学,他借鉴了前人的本草学成果,将汉代末年以来以《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与《尔雅》、《广雅》为代表的鸟兽草木辩名之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郑樵虽以前人为基础,但是做了独出心裁的工作。
2.2 《宋史·儒林·郑樵传》的创新体现
郑樵是中国历史上有世界影响的史学家,但《宋史·郑樵传》里只有寥寥三百字的传文。尽管如此,仍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郑樵的创新精神。《郑樵传》中说,“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乃去。”又说,“帝曰:‘闻卿名久矣,敷陈古学,自成一家,何相见之晚耶?”通过对郑樵的记述,搜奇访古、读尽乃去,当中难免有夸张的意味,可是仍然表现出了郑樵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皇帝的语言,自成一家,由此可见,郑樵的创新并非徒有虚名。
2.3 后人对郑樵的评价
后人对郑樵的研究很多,在清中叶时期,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就已对郑樵提出平反,并且非常推崇郑樵。《文史通义·申郑》说,“自迁、固而后,史家既无别识心裁,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郑樵稍有志于求义,而缀学之徒嚣然起而争之。”又说,“而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称经纬,成一家之言也。”此中的别识心裁和一家之言都是章学诚对郑樵创新的推崇。又民国时期顾颉刚先生说,“能知《通志》是补正《通典》的大缺陷之书,则知《通志》典故诸略虽全抄《通典》,正自无害其为一家之书。”顾先生的一家之书所言也是对郑樵创新的佐证。
此外后人对郑樵的创新,具体总结为了‘六个第一。《昆虫草木略》体现了他第一个想建设科学;《通志》全文及《郑樵传》可见其为第一个以山林穷儒的身份依靠自己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史学家、第一个提倡知识分子要向劳动人民学习、第一个发出‘《诗》、《书》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号召;《七音略》可见他是第一个强调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一样重要、并且第一个提倡建立翻译学的史学家。
3 结语
“二十略取材广泛,分类详细,他从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叙述起,进而讨论人群的交往工具,生存环境,伦理宗教,政权组成,以及文化形态等等,对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学术文化史很有参考价值。”郑樵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别识心裁,为我国的史学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该书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这点我们不能忽视。总之,《通志》及郑樵留给我们的史学创新价值很高,在后世的历史研究中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张瑞中(199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在读本科,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注释
[1]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55年,11页。
[2]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55年,2页。
[3]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55年,1页。
[4]纪昀:《四库全书·夹漈遗稿》,线装书局,2010年,521页。
[5]郑樵:《通志·二十略》,中华书局,1955年,9页。
[6]兰碧仙:《郑樵<六书略>》,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4月。
[7]周云逸:《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的本草学渊源及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内第2期。
[8]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申郑》,中华书局,2014年7月版,46页。
[9]王嘉川:《胡应麟论郑樵》,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王树民:《从<通志略>看郑樵的学术成就》,江淮论坛,1988年6月。
参考文献
[1]郑樵撰.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纪昀撰.四库全书.[M].北京:线装书局:2010.
[3]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徐有富撰.郑樵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周云逸.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的本草学渊源及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6]兰碧仙.郑樵<六书略>.[J].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4月.
[7]王树民.从<通志略>看郑樵的学术成就.[J].江淮论坛.1988年6月.
[8]王嘉川.胡应麟论郑樵.[J].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张瑞中(1994—),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在读本科,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