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深入改革。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基础学科——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灵活运用、大胆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为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模拟真实、自然的学习环境等。在这种可交互的、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知识是教学难点,尤其是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令很多学生感到棘手。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能力,帮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笔者精心设计了组合图形的实践活动。
一、动手操作,学会分割与组合
科学研究证明,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而展开的。由于操作可促使人的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笔者设计的第一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如何把图1拼成学过的常见的几种图形,再思考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比一比哪组学生想出的办法多。在充分探索与实践后,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在视频投影仪上展示各自的剪拼和计算方法(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
当各小组代表展示了各种方法后,笔者再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怎样分割或拼组图形比较好。在交流与探索中,学生的思路在不断开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动脑思考,灵活运用和创造
创新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性、求异性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选择典型的、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例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创新才能。
为了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组合图形的知识,笔者设计了“我当采购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为正在装修的小明家设计比较合理的购买材料的方案,条件如下:
小明家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小明的妈妈准备在卧室和客厅铺地板,在厕所、厨房和阳台铺地砖。地板的价格有三种,分别是40元/平方米、55元/平方米和70元/平方米;地砖的价格也有三种分别是2元/块、2.4元/块和3元/块。通过计算可知,每平方米需用11块地板或地砖。小明的妈妈打算用8000元购买地砖和地板,请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根据条件设计合理的购买方案,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道题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他们纷纷讨论与思考,认真计算与核对,设计出了一些比较合理的购买方案。在上台讲解时,除了说明方案和计算结果,学生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有的学生说:“我认为,小明的妈妈应买好一点的地板,不容易损坏,然后再根据剩下的钱来选择买什么价格的地砖,因为地砖本身比较牢固。”有的学生说:“妈妈告诉我,应该货比三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之外,小明的妈妈还应挑选质量相对好一些的地板和地砖。”
学生把对生活的认识融入到数学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还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柴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