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诗与歌”蕴含的精神力量

2016-05-30 01:14康井泉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征红军革命

康井泉

红军长征时期的“诗与歌”是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精神力量,其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以及革命乐观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

“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的崇高理想

“革命理想大于天”。理想是维系和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长征途中,有十多万红军牺牲。很多烈士临终前深情地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利,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坚信北上抗日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

这种理想信念在长征时期的“诗与歌”中有形象表现。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借助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关系极为密切的长城,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行军途中,红军队伍为了鼓舞士气,高唱“红军战士志气大,一切困难都不怕。为了北上打日本,千难万险踩脚下”。在去往腊子口的途中,红军高歌:“我们是工农武装,要消灭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建立工农共和国。打倒反动派,建立苏维埃!嗨!我们的红旗,插遍天下!”正是由于红军官兵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才使得红旗“插遍天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精神

长征堪称一部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英雄史诗,写下了“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展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壮志。在长征途中,无论敌人多么凶残,无论党内斗争多么严峻,无论自然条件多么恶劣,红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六盘山上、陕北苏区留下千古绝唱;皑皑雪山、茫茫草地留下欢歌笑语;金沙江边、大渡河畔传扬着革命颂歌。

红军强渡金沙江后,在第五军团的政治部机关报上,发表了一出新剧,名为《破草鞋》,形容蒋介石从江西开始追剿红军,转战几省,历时半年以上,却毫无所获,只是在红军之后尾随,拾得少许红军穿烂而抛弃的“破草鞋”而已,歌颂了红军的英勇机智,讽刺了国民党军队的低劣无能。在陕北苏区,歌颂红25军时大家唱起了《信天游》:“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长枪短枪马拐枪,一对对喇叭一对号。头号盒子红绳绳,军号吹起嘀嘀嗒。”红军指战员正是以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

“大军西去气如虹”的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英勇前行的红军,是一群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士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至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的年轻人。年轻的红军官兵能在数天不进食的情况下不分昼夜地急行军,然后投入激烈而残酷的战斗,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举世无双。

红军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翻白雪。天不怕来地不怕,千难万险踏脚下。”在大草地,“天当被,地当床,暴雨来了当蚊帐。”“茫茫草地不可怕,雪水再冷跨过它,我们跨过它,我们战胜它!”这些出自红军战士之口的“诗与歌”,不仅是对雪山、草地行军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身处困境的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风貌。陈毅《登大庾岭》:“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陆定一、贾拓夫《长征歌》,按照“孟姜女哭长城”的曲调填写,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写到1935的9月,每月一首,每首四句,选取长征中每月的典型事件锤炼成诗句,对长征的全过程及各个重大事件作了诗化的表现,大都被谱成歌曲在红军中传唱。

这些“诗与歌”印证了红军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反映了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表现了他们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革命气势。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的人民至上精神

长征中,红军始终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以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衷心拥戴。广大群众从切身经历中深切感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协助红军作战,积极参加红军。正是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党和红军最终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大量反映军民鱼水情的“诗与歌”。“打双草鞋送红军,表我千人一片心。亲人穿起翻山岭,长征北上打敌人。”“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提灯笼访贫农。”与红军战士握手告别,难分难舍,许多人深情地唱起:“送红军到江边,江上穿呀穿梭忙。千里万里渡江去,千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老红军肖瑞林记忆中的一首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打倒土豪分田地,要耕田来有田耕。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红军上下都一样,没有哪个压迫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买办豪绅反动派,杀他一个不留情。”

陈毅的《赣南游击词》:“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在闽浙赣苏区,人们传唱“如今开口唱山歌,苦尽甜来山歌多。自从来了方志敏,翻身穷人爱唱歌。”在藏区,活佛格达写下诗歌:“云雨出现在天空,红旗布满了大地。未见如此细雨,最后降遍大地。”曙霞的《小茅屋》,“茅屋梁上少苞谷,家人下体多无裤!借问贫穷何至此?苛捐杂税如狼虎!兄弟流离爹娘死,卖儿鬻女偿不足。何如参加红军去,拼得热血换幸福!”颇有白居易《卖炭翁》的风格。

“谁予便利敢分家”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密切配合,这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决定性因素。长征途中,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局部利益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同强大的敌人和恶劣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红军各部队之间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政治上同心同德,战斗中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毛泽东在行军途中,留下了诸多名篇。《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当时,毛泽东虽遭受排挤,但他从未把自己当局外人,时刻思索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出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浓墨重彩地描绘了红军在云贵高原上披星戴月急行军、黄昏时刻仍在连续作战的壮烈景象。其他革命领导人也留下了不少作品。1935年8月,林伯渠经巴西阿西作《长征》,“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渡过金沙江,捷报传来,全军欢跃,红六军团长萧克兴奋之余,赋诗《北过金沙江》:“后闻金鼓诚为虑,前得轻舟喜欲狂。遥望玉龙舒鳞甲,会师康藏向北方。”1936年,陈毅作《三十五岁生日寄怀》:“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长征时期的“诗与歌”是那段红色岁月的生动写照,时至今日,其中传达出的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激情,仍满含激励人心的正能量。

(责编 / 傅建芬)

猜你喜欢
长征红军革命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