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 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并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此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全面实施”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河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廊坊市是河北省直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此外,廊坊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地理中心,所辖10个县(市、区)全部与京津接壤,廊坊作为河北的“飞地”,与北京、天津之间具有历史上“血脉相融”的社会文化传承,以及地理上“骨肉相连”的经济脐带。
河北省推动协同发展的具体部署,已经把廊坊关注的交通、产业、园区等建设列入了全省发展的大盘子。已经开工建设的北京新机场和空港经济区,把廊坊与北京、天津的发展捆绑成一体,成为廊坊期盼多年的与京津“同城”发展的新载体。在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抓住机遇,是摆在廊坊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做 法
(一)城市发展精心布局
第一,发挥区位优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把廊坊市域发展作为整体来考虑,在区域布局上,强力打造北、中、南三个发展引擎。对距京津最近、基础最好、潜力最大的北三县,按照“三分之一森林,三分之一农田,三分之一城乡建设用地”的理念,吸引北京总部基地、高科技企业等,建成集中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的“城市客厅”;中部与北京共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临空指向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南部发挥空间和资源优势,打造森林生态湿地走廊和新型制造业基地。以此,推动形成“三极并进”的发展态势,力争在协同发展中争主动。
第二,超前谋划推动融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廊坊已经介入与北京共同编制空港规划。通过多轮对接,廊坊市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及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面就合作编制空港规划达成共识,即双方在临空经济区大的构架下探讨两地空间规划,从区域统筹的角度规划临空经济区路网衔接、空间功能布局等。目前,国务院已批复临空经济区的范围、组织和实施。
(二)交通互联实现突破
在公路对接上,加快建设京台高速河北段、密涿高速河北段公路,加快推进唐廊高速、津石高速、北京新机场场前联络线、机场南出口高速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在轨道交通对接上,正在抓紧谋划连接新机场的廊坊至涿州城际铁路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京津城际二线、京九客专等轨道交通项目的谋划对接,积极争取将通州——燕郊、大兴——固安、亦庄——廊坊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纳入规划并早日实施。京廊通勤高铁开通,密涿高速、廊涿城际等高速和轨道交通对接都有实质性进展。
(三)区域生态稳步改善
大力建设平原森林城市,2014年、2015年两年计划完成造林100万亩,其中2014年完成造林57.35万亩。铁腕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强力开展淘汰产能集中拆除行动,2014年全市25家水泥和矿粉企业全部拆除,涉及产能1607万吨,拆除淘汰500多家岩棉保温、人造板粉料企业,年压减燃煤27万吨,全部关停三河东部矿山采石企业。与中组部千人计划科学家牵头的海创智库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廊坊市PM2.5防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完成《廊坊市能源规划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方案》,探索建设智慧型生态城市的新途径。
(四)科技合作深入推进
河北省正在谋划把廊坊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示范区。廊坊以此为契机,着力做大做优科技成果对接平台和技术转移承接平台,目前已编制完成《廊坊市打造全国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示范区总体思路框架》和廊坊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并与中关村就建设中关村固安园签署协议,正在全面推进;与北京大学合作固安生物医药孵化港动物中心项目(一期)已建成;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重大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近期开工;中国核工业工程公司科技研发中心已选址落户廊坊。中国宏泰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廊坊建立京津冀科技成果展示及交易中心。
三、成 效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下,廊坊按照“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成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京津产业转移提升承载地、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京津走廊生态宜居城市”。
在发展支撑上,从产业、生态、交通三个领域率先突破,并以“十项集中行动”强势开局。瞄准北京城市功能疏解和生产力要素外溢的走势,主动在规划调整衔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新型城镇化、金融、旅游、会展、健康养老等各个方面,全面、深度、高效对接京津。
产业承接扎实推进。廊坊已经同大兴、西城、通州、武清等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廊坊市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亦庄·永清产业园区;与北京西城区共建现代物流园区,已完成选址和规划;与北京西城区企业华融金晖置业、平安银行开始共同打造西城物流园。中兴通信研究院、京东商城华北订单处理中心、微软游戏创新中心等一批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廊坊。廊坊多年期盼的与京津同城发展正在现实展开。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围绕建设首都生态涵养区和环境护城河,实施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湿地拓展、水系修复等工程,构建覆盖全域的良好生态体系,与京津共筑环首都生态屏障。
交通一体化顺利进行。包括机场建设、轨交建设、高速建设、航道建设等项目近期正逐步落地。
四、点 评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对河北来说,是“天赐良机”。而廊坊作为河北“飞地”,与北京、天津之间具有历史上“血脉相融”的社会文化传承、地理上“骨肉相连”的经济脐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其主要启示是:
1.打破思维定式是前提。“肥水不流外人田”思维定式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大羁绊。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当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趋显现,竞合、共赢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因此,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理念,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廊坊坚持协同发展的大局观,坚决落实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委战略部署,将自身发展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个大局,在环境治理、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坚持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实现分工协作、互利共赢。
2.把握定位是基础。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同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各地应该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廊坊是京津冀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位于京津两个国际都市之间,所辖10个县(市、区)全部与京津接壤,素有“京津走廊、黄金地带”之称。廊坊按照“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成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京津产业转移提升承载地、全国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京津走廊生态宜居城市”,努力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3.找准突破口是关键。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复杂的要素资源整合、消除行政壁垒、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层面,既包括产业、项目等“硬件”性质的协同,也包括区域行政管理方式、公共服务等“软件”性质的协同。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交通一体化。有人曾形象地将公路比作电脑,单一电脑的配置再高,如果没有联网,也无法真正实现其功能和价值。据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河北通往京津两地的“断头路”,总里程达2300公里,打通“断头路”是交通一体化的任务之一。廊坊加大机场建设、轨交建设、高速建设、航道建设等项目,使交通对接都有实质性进展。第二,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面对的共同课题。廊坊通过搭建实施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廊道建设、自然湿地拓展、水系修复等工程,打造平原森林城市。第三,产业的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廊坊积极承接首都外移产业,主动融入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新型制造业基地。为了实现产业升级,廊坊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以及中关村多家企业合作,打造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示范区,实现科技协同创新。
4.完善机制是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廊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运用市场无形之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产业对接等方面的作用。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运用政府有形之手,完善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正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责编 / 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