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摘 要:“学业规划”作为一个渠道,可以帮助导师了解学生与培养学生,让学生可以正视自己的现实与潜力,通过目标管理取得学业成绩。文章旨在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混乱状态,通过目标管理理论制定适合研究生学业发展水平的学业规划,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学业规划;目标管理;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67-0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下降,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针对这一群体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程度远高过本科生,大多数时间由自己支配,行之有效的学业规划是保障研究生保持科学研究状态的重要环节。目前,学业规划在本科生教学中比较为常见,而研究生比本科生更有能力且更需要进行学业规划。
一、“混沌”状态下的研究生培养现状
2014年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题为《招生规模3年增加12.6% 研究生盲目扩招质量难保证》的署名文章,认为“盲目扩招被视作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1];教育部前副部长吴启迪指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研究生培养要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但是有数据表明:“到2008年美国每千人中研究生注册数量已达9.00人,英国8.74人,日本2.06人,韩国6.02人,而我国每千人中在校研究生数仅为0.97人。”[2]虽然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在稳步提高,但在绝对数量上还是远低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笔者认为在改进培养方式前,首先要找到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非线性状态下的研究生培养
混沌的状态通常包含这一“非线性”特征。一个混乱的培养过程是非线性的,即通过前一项学习获得的技能不能成为下一项技能学习的基础,学生始终处于盲目求学状态之中,花费大力气却收效甚微。这种长期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状态,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不容置疑的是,在入学之初研究生在学习的认知、情感、行为上的投入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然而,课程的减少、管理的松懈、部分导师缺乏必要指导等因素,导致研究生对自身控制力不足,逐渐淡化了入学之初的求学信念,成为校园中轻松的一个群体,研究生三年或两年的时间被荒废掉,能力没有得到提升。这种糊弄的过程,使学生丧失了对学术严谨性的信赖,而这种行为必然危及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发展。
(二)研究生培养的复杂性
研究生培养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指导学习的模式都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计划进行,因人而异,而且任何模式对不同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3]。在教学中不仅要赋予导师弹性教学权利,而且要对学生个别注意,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在各自的背景下接受这些既定课程的。如果不注意学生背景,按部就班地用统一模式要求学生,即便导师付出了辛劳指导学生学业,得到的结果通常也与期望相差甚远。在地方院校的文科专业,跨专业读研的学生比例逐年升高,笔者所就读的学校高等教育学专业已经连续三年非专业学生数超过70%,这不仅加大了教师的指导难度,同时学生自身的专业兴趣和投入也亟待提高。如果缺乏积极的引导,就会出现入学后相当长的时间不清楚自己应读些什么书,更不清楚在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学习和研究了。在刚入学时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向往也会因学业的荒疏而失去,导致兼职成风,不安于学习。
(三)研究生群体学业“失范”现象增加
研究生“失范”行为根据违反教育规范的程度分为“越轨行为、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4]。三种行为的发生率依次递减,惩罚力度逐渐加大。曾经研究生群体的学术失范被归属于越轨行为范畴。然而随着学术失范的逐渐增多,国家将其归属为普通违法行为。鉴于研究生群体失范行为增加的情况,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
《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用以约束研究生群体越轨行为。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对学术行为不端的零容忍,惩罚力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研究生群体在学术上的失范行为已经严重到不得不采用立法的形式加以约束的程度。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研究生学业规划策略
在坚信“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的基础上,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其宗旨是用“自我控制的思想”代替“压制的管理”。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应当通过建立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使人才培养的使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中的发展。在运用目标管理制订学业规划的过程中学业目标的确定非常关键,它是实施学业规划的第一步,同时由目标设定理论作为目标管理过程中的补充,能够更好地实现学业计划。
(一)学业规划——导师的指导有条不紊
“学业规划”旨在探索一种在混沌无序的体系中存在的潜在秩序,是关于有效“学业规划”如何从混沌状态中产生的研究[5]。下面是规划的几个步骤。
1.确立共同信念。这一步是下面每个步骤的基础。这是对目标设置基础价值观的一个正式表达,表达了目标高于一切的信念及其神圣的约束力。
2.建立学业愿景。学业愿景是对将来学业情况的一种说明。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它包含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态度等。
3.明确学业任务。任务的陈述是学业目标的总结。学业任务是学业规划过程中所有阶段的焦点。
4.形成规划方针。所有行动计划都以提高学生学术发展水平为重心。
5.进行外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对完成组织任务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
6.进行内部分析。学生的特征及学业现状的分析,内部分析是为了检查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7.陈述目标。目标直接和学业任务相连。换句话说,就是如果组织完成了所有小目标,就意味着完成了所有任务。
8.发展并分析备选策略。行动计划包括实施行动的时间以及为监视过程、检测结果所作的准备。
(二)学业规划——线性状态下的培养方式
目标设置理论主张明确而困难的目标能够带来更高的效率;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张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按照线性体系进行,强调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实现的基础,同时后面的学习又是相关内容的深入且广泛的研究;在保障各种学习经验之间横向联系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使所学内容同行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导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下放权力,代替“压制管理”,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用多把尺子测量每一位学生,使其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最好发展。
(三)学业规划——私人定制的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复杂的,世界上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导师不同于初等教育中的教师,时刻守护在学生身边,“启发、引导、评价”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是导师的主要工作。因此,根据每一位学生不同的成长以及教育背景,在入学之初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制订学业规划,确定中长期学业目标,便于导师更加从容有效地指导学生发展,在时时掌握学生学业状态的同时又能够便于研究生个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与更好地调整学习节奏,实现越来越高的目标。
(四)学业规划——减少学业“失范”的培养方式
人的本性不是厌恶学习,如果给予个人适当的机会,人人都渴望做得更好并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样的,对于研究生群体,经过16年的学习,每个人都渴望在各方面获得成功,学业失范的发生不可否认,部分也是基于上述心理,不同的是采取了比较极端的方式。因此,学业规划的确立是减少学业失范发生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目标制定过程,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后,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预期的学业规划。
三、健全研究生学业规划的评价机制
“评价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测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确确实实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6]。学业评价在意义上与课程评价一致,都是对结果的检测,然而学业规划的评价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课程评价。首先,学业规划采用的评价模式与制订的学业规划必须一致,否则各要素会产生不一致甚至是扭曲的现象。特别是我们所采纳的评价模式是在预先设定的学业规划的线性结构的目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样的评价结果会扭曲发展性的或程序性的学业规划模式。其次,学业规划是由若干个小计划累积起来的,完成了小计划就是实现了学业规划。由于日常学习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制订规划时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方便学生进行适当的反思与调整。
斯克里文在他的著作《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概念。学业规划评价更像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学业规划评价是一种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价其在任意过程中某一个特定活动的完成情况,在执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因此,学业规划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分制定目标的高低,并且不主张对评价的对象进行分等级的鉴别。其目的主要是检测研究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及对未完成部分的管理,帮助研究生与导师将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能力所必需的学习目标上。
参考文献:
[1]周易.招生规模3年增加12.6% 研究生盲目扩招质量
难保证[N].中国青年报,2014-11-27.
[2]谢维和,王孙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略与规划[M].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
[3][5][美]卡尔·D·格里克曼;黄葳译.教育督导学——一
种发展性的视角: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4.
[4]马和民.学生失范行为及其教育控制[J].全球教育展
望,2002,(4).
[6][美]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