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战略探析

2016-05-30 17:44万霖车刚张伟
关键词:创新人才研究生学科

万霖 车刚 张伟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文章以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为例,探讨农业工程研究生创新培养教育理念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转变,剖析学科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奠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学科战略发展要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人才;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59-03

2012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简单明了地指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而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最佳结合点。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1],清华大学探索和建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提出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是全面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现实选择[2]。华中农业大学刘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阐述了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3]。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1958年建校之初工程学院便开设了农业机械化专业,在此基础上,2001年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3年被省教委批准为“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农业工程学科目前拥有农业机械化工程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和农业工程一级硕士授权学科点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经过50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具备培养工学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人才的能力。

然而,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国家总体教育科技政策、资源配置,文化环境和市场需求,也涉及高校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生教育多年形成简单划一的教育观念,如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大纲、授课方式、考核等,基本强调了教育统一,而忽视了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求知的欲望。笔者所熟悉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也存在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创新性不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冲破旧的束缚,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与科研结合中培养创新人才,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实际,就这一问题作出研讨。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教育改革[4],必须以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刘延东副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育人为本,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坚持“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技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基本思路,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培养模式,完善结构类型,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高质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提供有力的支撑。黑龙江省正深入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推动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面向黑龙江省、垦区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攻关,在今年获批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大规模优质水稻全程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同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总局级的科研项目,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先后成立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研究中心、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研究中心,分别有明确的科学研究方向。

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研究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与科研融合、互促共进是一个学科能形成特色,保持优势,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保障。统筹安排研究生培养阶段,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精简课程设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科研资源,将一流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用先进的研究技术更新实验课程,开设前沿课程,建立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研究生才能接受新思想,理解新要求,掌握新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科教融合体制下,教师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学术创新,进行科学研究。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构成了完整的大学学术活动,因此建构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机制,要坚持教学的学术性。作者李祖超利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研究”,发表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值得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借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要根据自己特色和发展定位,科学制订协同创新战略规划,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环境氛围,突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研究生培养的直接责任人是导师,这是各国高校的普遍共识,其作用不仅仅在于系统化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研究能力,对学生治学品格的培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4]。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意识,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教会学生做学问和做人。导师以渊博的学科知识,宽广的眼界,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等,才能引领和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2001年开始遴选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更需要提高。导师要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与科研,坚持走进实验室参与动手做实验,多角度思考研究问题。同时要与学校、学院、学科相近的专家多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议,接受学术熏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在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一)设立完善的导师遴选程序

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导师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其中博士生导师以学校管理为主,硕士生导师以学院管理为主。由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核实申请人有关申报材料,同时审核其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实际学术水平和能力是否符合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要有研究项目和经费来源。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应进一步严格遴选过程,高度重视导师角色,体现导师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

(二)健全导师责任机制

导师要对研究生进行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就业、创业等全方位的引导。具体体现在对课程讲授、论文开题、写作指导、论文答辩等研究生的学业指导工作内容及程序均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导师的指导来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评价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依据是知识的创新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继承,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任务。导师应熟悉学生的特点、思想、和生活背景,并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引导。

(三)实行严格的导师考核机制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每三年按照考核机制进行一次资格认定。除了资格认定外,还应进行8年或10年的评估,包括研究生院评估、院系评估、学生评估和同行评估等。建立导师退出机制,保持整个队伍的活力和水平。

三、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一)实行弹性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应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按照课程分类设为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其目的是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开设的课程应把握本学科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国内外发展动态。专业外语和二外的开设,使研究生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通过系统学习,研究生应具备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教学或技术管理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科专业设置深入研究,大力发展交叉学科[5],针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特色,设立机械、农学、畜牧、信息、生物等领域的交叉学科,才能吸引优秀生源,通过学科交叉形成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指导实际生产,做到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中的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就是主要针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农业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及其土壤和气候特点,根据农业生产模式、农艺要求,运用现代设计理论、制造工艺,采用优化设计、虚拟设计、并行设计和信息技术等现代设计方法,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水稻植质钵育栽植技术”项目开展的与先进的耕作方式、先进的农业物料加工及处理工艺相适应的水稻生产机械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二)规范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学校要在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学科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必须建立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来支撑。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通过聘选优秀教师担任管理机制岗位,使科研平台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最大效用。学校应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避免单一化,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允许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课题需要,跨专业选课。 在教师示范创新基础上,引导研究生实践创新,推进师生协同创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6],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在严格的管理之中,健全监督机制。学术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制定,学术质量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社会服务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三)产教结合,实施协同培养

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深度开展合作与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黑龙江省于2013年5月启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组建“校协同创新中心”,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发展规划,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探索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邀请国外高水平专家进行学术访问,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也可选派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以访学、交换生、攻读学位等形式,到国外大学学习或研究。拓宽指导教师和研究生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竞争和合作意识,利用世界多元文化,发现前沿问题,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拓展课外平台,鼓励自主创业

建立课外平台,利用我们现有的垦区大农业发展的优势,开展科技与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获得新思想和新方法。依托研究生培养协同创新基地,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具备创新的品质和创新的意识,将研究生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生教育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担负起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能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7]。

四、加强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是学科,学科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8],在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期,面临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带来的重大机遇,农业院校应加强学科建设,科学定位学科发展方向,增强学科实力,特别是与国内外同类高校、同类学科进行比较,找差距,确定特色,重点进行建设。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核心竞争力是学科队伍。学科队伍中要有领军人物,即学科(方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应该学术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同时学术民主、淡泊名利、胸怀宽广,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对学科队伍起到引领、整合和管理作用。同时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形成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善于科学攻坚,能够团结协作的学术团队[9]。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服务学科的作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办学特色,主要面向和服务行业与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学科来创新知识,通过专业去培养人才,将科技变成社会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立足黑龙江垦区,依托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制造业等上述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提供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成果。

“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继承创新,坚持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10]。改变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很大困难,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创新的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30周

年大会上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2]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J].清华大

学教育研究,2012,(1).

[3]刘震,黄巧云,刘凡等.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

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4]赵文春.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制度[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13,(5).

[5]刘丽娜.发达国家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与借鉴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6]张慧茹,赵红月,赵银丽等.交叉学科与研究生创新人才

的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7]龚旋.学术评价标准的国际化与学术期刊的编辑实践

[J].社会纵横,2009,(10).

[8]徐迎红,李非.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江西社会科学,2005,(4).

[9]刘向华.都市农业背景下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

[J].高等农业教育,2014,(5).

[10]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

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研究生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