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教材资源 发挥教材作用

2016-05-30 03:50:54贾立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思想品德漫画

【摘 要】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用活教材提供了契机。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使教材变成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创造性地使用资源

新教材重视学生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通过主题探究、情境活动、漫画照片、名人名言、探究活动等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这种呈现方式,体现着新课改的理念和课程目标,蕴含着教与学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利用漫画素材,探究中生成知识

美国学者哈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其用意在于强调事物形象化的重要性。漫画以简练的线条、形象的画面,夸张的手法,描绘和凸现社会现象和生活事件的真实状态,蕴涵着丰富深刻的道理。它带给人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体验。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漫画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精心重构的,其本身包含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漫画已成为新教材重要的语言形式,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利用这一“特殊艺术语言”的直观、形象、生动、易懂的特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实现教材中漫画素材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走进法律》“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内容时,利用教材漫画“十字路口前的思考”,让学生进行探究:①观察两幅漫画,你看到了什么?②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③比较两种不同的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通过读书、讨论,教师总结,进一步感知教材,实现图文结合,以画解文,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学生也更形象深入地理解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导学生的行为服务。

利用漫画形式切入,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学生对漫画提供的形象,进行思维加工,进而理解其中蕴藏的抽象内涵,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巧用教材辅文,形象中理解知识

新教材最明显的就是增添了很多辅助文。辅助文虽然处于正文的辅助的地位,也不是必须要讲授的内容,但它作为新教材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经过教材编写者严格筛选、充分论证的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蕴涵着一定的价值理念。教学中要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依据教学实际和辅助文的特点,加以合理利用,为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

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理解“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一正文观点时,利用教材辅助文中“相关链接”提供的“老奶奶的故事”,设置问题:①老奶奶在雨天愁什么?在晴天愁什么?②老奶奶后来为什么不论晴天雨天都乐呵呵的?③老奶奶的情绪由愁变乐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利用教材辅助文本身的可读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老奶奶从愁到喜的转变,就是在同一情境中老奶奶态度的转变即看问题角度的转变。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来理解其中的抽象哲理,加深对态度与情绪关系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正文中的理论观点。

教材辅助文依附于正文,辅助文通过具体形象的材料,使正文中抽象生硬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而辅助文本身的趣味性、可读性可以起到启发诱导学生,实现教材编写者设置辅助文的初衷。

三、借用案例材料,比较中培养能力

新课改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学习方式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典型案例、情境,作为学生活动的平台,给学生提供阅读、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法不可违》时,利用教材提供的三个情境活动,学生在比较中分析三种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违反的法律以及所受的处罚。通过阅读材料、填写表格、分析比较,教师引导,使学生顺利地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和违法类别,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增强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利用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和区别,指导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加工改造,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引用先进事迹,审美中升华情感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思想品德教材从形式到内容, 从呈现方式到价值取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诸如道德美、人性美、社会美等。教师要善于用美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本身蕴涵着的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美的因素,使他们感知各种美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进入美的情境,产生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学会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人。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不言代价与回报》时,选用教材“时代楷模”提供的图文材料。首先让学生阅读感知徐虎、孔繁森、徐洪刚的先进事迹,把材料中的语言描写的情景转变为鲜活的形象,进入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为下一环节审美注意做准备;其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发掘模范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美的因素:①模范人物的事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③你准备怎样向他们学习?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笔者及时总结升华: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激发我们的崇敬、钦佩的情感,是因为他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追求人生价值,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同时也使我们感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崇高美即社会美。我们的社会、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正是像徐虎、孔繁森等平凡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我们才能感到社会才如此美好、和谐和温暖。他们的高尚情操催人奋进,激励着我们自觉承担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美是观念和形象的一致。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感染力、饱含着情感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促进道德知识向道德情感转化,获得精神上满足和愉悦,接受美的形象所传递的价值观与人生态度,真正实现以美扬善、以美促善、以美怡情,使学生在审美化学习中不断自我完善。

新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本身也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方法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和巧妙应用,用好、用活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统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林颖.新课改下教师创造性使用思想品德教材研究

[3]庞立斌.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使用

作者简介:

贾立东(1962~),男 河北石家庄人,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猜你喜欢
新教材思想品德漫画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MINI漫画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知识漫画
百科知识(2016年18期)2016-10-28 00:17:35
漫画4幅
妇女生活(2016年10期)2016-10-12 19:23:20
漫画与幽默
读者(2016年20期)2016-10-09 09: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