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熟语中的动物惯用语

2016-05-30 01:30王青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期
关键词:熟语惯用语

摘  要: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很有特色的熟语,它广泛地流传于人们的口说言谈中。其构造大多以三字格为常态,并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形成语义的变异,在运用上比成语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惯用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到动物的,这些动物惯用语是人们在长期与动物的相处中产生、发展,并逐渐流传下来的。本文以包含十二生肖的动物惯用语为例,分析动物惯用语中所包含的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思维等多种特征。

关键词:熟语  惯用语  十二生肖

一、惯用语的含义

“惯用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962年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作者把它同成语、歇后语、谚语等并列,归在熟语这个总名之下。从此这个名称逐渐地为多数文章和专著所采用。关于惯用语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在《实用惯用语词典》(2009:276)中给惯用语的定义是:“惯用语是描述性的习用俗语,用以描述事物的形象、性质和状态。它以通俗形象、简明生动的特色在汉语语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惯用语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惯用语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第二,惯用语语义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第三,惯用语在感情色彩上大多是贬义的,常用来表示否定、鄙夷、贬斥的含义。第四,惯用语在语体上的口语色彩浓厚。

二、包含十二生肖的动物惯用语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如今渐渐演化成中国人的习俗。惯用语的口语性决定了它在构词中所使用的词素必然是同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而十二生肖作为体现汉民族思维和观念的一种特定载体和符号,自然而然地就在惯用语中充当各种成分。十二生肖与惯用语的结合,增强了惯用语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惯用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更为突出和强烈。

(一)包含“鼠”的惯用语

鼠在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中既是灾难、疫病、厄运、阴险、诡诈、偷盗的载体和化身,又是农民的大敌,是传染疾病的祸种。因此与“鼠”有关的惯用语大多数都具有贬义。例如:“过街鼠”比喻人人厌恶痛恨的人。“地老鼠”本是一种善于打洞做窝的鼠类动物,比喻很会钻营的人。“电老鼠”比喻偷电的人。

由以上包含生肖鼠惯用语贬义的感情色彩可见汉民族对于鼠的情感多是厌恶的,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是汉民族最为重要的生存依赖,因此惯于偷盗、毁坏人民劳动成果的老鼠就成了人们甚是厌恶的动物。

再如“狗拿耗子”指多管闲事,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过街老鼠”用于比喻人人痛恨的坏人。明·徐学谟《归有园尘谈》:“吝者自能致富,然一有事则为过街老鼠;侠者或致破家,然一有事则为百足之虫”。至现代包含“鼠”的惯用语还有逃跑逃避的意思。如“抱头鼠窜”是说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失败后狼狈逃跑。

(二)包含“牛”的惯用语

牛以力大耐劳著称,在古代牛不仅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还承担着运输的任务,牛与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的好帮手。因此,有很多含牛的惯用语都含有褒义,如:“执牛耳”表示诚信,古代人订立盟约时,要从牛的耳朵取血,把血涂口以表示诚意。“老黄牛”指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人。“孺子牛”指甘愿为民众服务的人。“牛鼻子”比喻事物的关键或要害。“牛皮灯笼”,牛皮灯笼不照外面,内里通明,比喻嘴巴严实不多言语,而内心很精明的人。

但在人们心目中牛由于过于耿直,有时也显示出不通情理和缺乏灵活的愚笨。因此包含“牛”的惯用语也有部分是贬义或中性。例如“老牛筋”,老牛的筋又硬又韧,比喻固执、呆板、不知变通的人。“顶牛角”比喻发生冲突互不相让。“钻牛角尖”比喻无法解决问题的人或非常固执的人,认准一个道理不改变。“吹牛皮”指夸口,说大话的人。“拉黑牛”指与卖主串通,使身旁的人受骗上当。

(三)包含“虎”的惯用语

十二生肖动物中,虎是最让人感受到威猛与凶悍的一种动物。因此,含有“虎”的惯用语大多形容一种危险的处境。如“摸老虎屁股”比喻触犯大人物或接触别人不敢碰的事情。“脱虎口”比喻脱离了危险的境地。“捋虎须”,捋老虎的胡须,比喻冒犯有权势的人,或甘冒风险的事情。“拔虎须”比喻撩拨强者。《水浒全传》一一回:“泼贼,杀不尽的强徒!将俺行李那里去!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须!”“蹈虎尾”踩着老虎尾巴。“笑面虎”指那些外表和善而内心凶残的人。“纸老虎”是来比喻那些外表看起来很强大,可是实际上却没有能力的人。“拦路虎”就是挡在路上的老虎。因为老虎是人们比较害怕的动物,后来就把它比喻成前进路上的障碍和困难。

(四)包含“兔”的惯用语

兔子是一种大家熟知的小动物,乖巧可爱,给人一种柔弱,善良,聪明,活泼的感觉。但另外一方面兔子在神话中还有特殊的意义,它是月宫中的玉兔。“兔”经常代表月亮。此外,由于兔子活泼好动,人们还创造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词语。

在日常用语中,带有“兔”的词语往往带有软弱的意思。如:“怀里揣着兔子”指心里乱跳动,形容人惊恐、心神不安。“兔子尾巴”表示办事没有耐心,没有长性。“鸡肠兔胆”形容人心胸狭窄,胆小怕事。意思差不多的还有“狼心兔子胆”,也是形容人胆子小。

(五)包含“龙”的惯用语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在封建社会,被神化的“龙”成为最高权位的象征,为皇家所专用。如今,龙是华夏民族的标志。但在惯用语中,其意思却不尽相同。“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的人。“独眼龙”比喻只有一只眼而凶狠无比的人。“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来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一条龙”比喻一个较长的行列;比喻生产程序或工作环节上的紧密联系和配合。“跳龙门”,旧时比喻科举及第,现多比喻飞黄腾达;又用作比喻逆流直上、奋发向上。“跟着龙王吃贺雨”,用来比喻跟随有权势的人沾点便宜,得点好处。

(六)包含“蛇”的惯用语

从古至今“蛇”在中国人的印象中都是阴险、冷漠、邪恶的动物,因此阴冷也被认为是蛇的特性。再加上蛇没有声带,不能发出声音,会悄无声息地置人于死地,这更加深了它阴冷的特征。人们毫不掩饰自己对蛇的厌恶和恐惧,因此,带有“蛇”字的词语,通常都是贬义词。如“怀里揣着毒蛇”指随时有被伤害的可能。“地头蛇”比喻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人。“美女蛇”是说有漂亮的伪装、内心凶狠奸诈的人。“蛇吞象”比喻人贪心不足,就像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蛇的另外一个象征意义就是神秘莫测。蛇没有脚却可以爬行,又往往来无影去无踪,显得很神秘。在中国古代蛇为地龙,神秘导致人们对蛇的崇拜。如“摆长蛇阵”比喻很多人或者物排成很长的行列。

(七)包含“马”的惯用语

马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心胸开阔,友善相处,勇于拼搏,前途远大的动物,在古代它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大部分带“马”字的词语通常有褒义色彩。如“千里马”,是说能跑千里的马,比喻难得的出众人才。“好马不吃回头草”,比喻有志气的人对自己新的决定不后悔,不会回过头去再走老路。“心窝里跑得下马”,指人胸怀宽广,有容纳人的雅量。“马前卒”比喻为别人效力的人,或在斗争中冲在前面的人。“鞍不离马,甲不离身”,是说马鞍不离开马背,盔甲不离开身,指随时准备战斗,毫不懈怠。

也有一些包含“马”的惯用语,有贬义色彩。如“马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拍马屁”或“马屁精”,用于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露马脚”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这个词源于一个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民间有马皇后露大脚的传闻,以致演化为“露马脚”一语。实际上,“露马脚”一词在唐代已有出现,本为古代一种游戏。在节日庆典之时,将描绘好的麟麒皮,装饰于驴或马身上,借以助兴。但马脚或驴脚难以包装掩饰,难免露出马脚或驴脚来,后来指弄虚作假的人。再如“跑野马”比喻说话离开正题或思想不受约束,漫无边际。“打马虎”是说一个人粗枝大叶,不细心,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八)包含“羊”的惯用语

一般说来,羊往往是以一个弱小者的形象出现的,是平和,善良,温驯的象征,常成为被宰割的牺牲品,与羊有关的惯用语多表达出同情心,感情色彩也是有褒有贬。例如“替罪羊”,汉民族用羊做赎罪的祭品,表示由它替人受罪,喻指代人受罚者。“羊落虎口”比喻陷入无法生还的绝境中。“装胡羊”比喻假装痴呆的人。“领头羊”指放羊时走在羊群最前面的羊,比喻带头人。“小绵羊”比喻老实听话的人。羊最怕雨水,遇到下小雨就逃避,而居所如过分潮湿,常会患湿病而晕倒。台湾人形容遇小事的时候,即手忙脚乱叫做“着惊羊”。

人们常常用“养羊剪毛”与“羊毛出在羊身上”来比喻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古代人就知道羊肠子曲折窄小,所以又用“羊肠小径”或“羊肠鸟道”来比喻狭窄曲折的道路,危险的环境等。还有“羊尾巴盖不住屁股”比喻没本领。“羝羊触藩”形容进退两难。在神话传说中羊怕被虎吃掉,所以披上虎皮以瞒骗、欺哄虎,让虎以为是自己的同类,因此,讽刺那些徒有外表的人为“羊质虎皮”。

(九)包含“猴”的惯用语

猴是动物中最聪明、伶俐、有灵性的一种,猴子的肢体形态、生理组织以及灵性与人类很相像,因此,人们对猴特别亲切。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奉为吉祥物,因为猴与“侯”是谐音,人们都希望加官封侯,因此,猴子便成了企望升迁的吉祥物。

然而,在惯用语中,人们却把猴子作为讽刺的形象,对它的形象、性情、行为等方面的特征加以嘲笑。如“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沐猴而冠”比喻徒有外表,本质不好;“树倒猢狲散”比喻为首的人垮台了,跟随他的人也一哄而散离开了。再比如“猴子屁股坐不住”“猴急”形容急欲做某事或焦急的样子,说的是人急得好像猴子一样不稳当。“门里猴”通常形容在外胆小在家逞能的小孩子,多少有点让人看不起,话语中带着贬义。例如:“家里一来外人,我要么躲在角落里假装做事情,要么悄悄溜出去,父亲见状,常对别人介绍:‘这家伙,是个门里猴。”

(十)包含“鸡”的惯用语

“鸡”被人认为是一种勤劳、热心、有规律感的动物,在古人的心目中,鸡是平凡却伟大的一种动物,它每天准时鸣叫,提醒人们新一天的开始。鸡的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对环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无论何地都可以饲养。因此,鸡的这种平凡的特性也被用来比喻人类似的命运,称之为“鸡扒命”,意思是人奔波忙碌,如同鸡东扒西啄一样,到头来只能聊得温饱而已,不可能享受荣华富贵。

到了近代,包含“鸡”的惯用语多比喻不好的事情。如“青头鸡”指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社会败类,看上去天不怕地不怕,其实什么都怕,喜欢吹牛,头小戴大帽那种。“毛脚鸡”喻指做事粗疏、轻率的人。“乌眼鸡”拿斗鸡瞪着眼珠的神态来形容人意见不合时怒目相视的态度。“落汤鸡”比喻浑身湿透或名利受到极大损失的人。“铁公鸡”通常形容极度吝啬的人。“鸡啄米”形容连连点头,磕头或打瞌睡的样子。“耳朵塞鸡毛”指听不进别人的话,也指信息不灵活,常用来责骂人。“鸡儿吃了过年粮”比喻入不敷出,挪用日后备用的钱粮。如“鸡飞狗跳墙”形容慌乱不堪或秩序混乱,不可收拾的样子。“鸡猫狗不是”指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挑剔胡闹。这些都是贬义的。

(十一)包含“狗”的惯用语

狗是与人相处最亲的动物之一,它曾是原始人崇拜的对象,早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就开始驯养家犬了。狗是人类患难与共的朋友,被认为是通人性的动物,它对人类特别忠诚。但是狗的低眉顺目,投主人所好,摇头摆尾的习性,常被人们用来讽刺没有骨气的人。含狗的惯用语多为贬义,含有鄙视,厌恶之意。例如“哈巴狗”比喻温顺的奴才。“癞皮狗”比喻无耻耍赖的人。“落水狗”比喻失势的坏人。“狗腿子”比喻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效劳充当帮凶的人。

再有如“打狗鸡上墙”指打击某些人,却引起另外一些人的警觉和行动。“打落水狗”比喻对已经失势的坏人彻底打击,豪不留情。“招猫递狗”比喻到处招惹是非或不稳重,不正经。“卖狗皮膏药”,旧时常有人出售假冒的狗皮膏药,比喻用花言巧语骗人。“狗吃屎”形容身体向前跌倒,嘴啃地皮的样子,含嘲讽义。“狗咬狗”比喻坏人之间相互争斗。“狗揽八摊屎”形容人非常贪婪。“钻狗洞”比喻为了某种目的而丧失人格,尊严,巴结讨好有权有钱的人。

(十二)包含“猪”的惯用语

在人们的心目中,猪恐怕是最老实的家畜,它不像狗那样机灵,懂得主子的心思,跟随主人前后,极尽讨好之能事。然而由于猪的臃肿体形和懒惰成性使得包含生肖猪的惯用语多为贬义。例如“拱槽猪”,原指用嘴巴拱食槽的猪,后来比喻身体肥胖,行动愚笨的人。“扮猪吃老虎”本身是老虎样的英雄人物,为求达到一种企图,故意诈呆扮傻使人上当。“老母猪嚼万年糠”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想得太远。“猪脑子”比喻迟钝的人或反应速度比较慢。

三、结语

汉语生肖动物与人类的活动关系密切,生肖动物与汉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发现生肖动物的多种特性在本质上与人类特征或者生活现象相类似,这些相似的特性启发了人们用包含生肖动物的惯用语来映射人类活动,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

在包含十二生肖动物的惯用语中,使人崇拜与敬仰的是“龙、猴” ,因此与这两种动物相关的惯用语大部分呈现出褒义色彩。再说十二生肖中的六畜“牛、马、羊、鸡、狗、猪”,由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这六种动物关系密切,因此,一方面包含六畜的惯用语包含着褒义色彩,而另一方面,由于六畜都性格温顺,安于现状,缺乏积极向上的行动力,这又使这类惯用语的感情色彩呈现出相反的一面。而“鼠、虎、蛇”都是人们所厌恶、恐惧和憎恨的动物,因此,基本上与之相关的惯用语都是贬义色彩。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新华惯用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研究中心,2012.

[2]吴震世.生肖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3]何松尧.十二生肖[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

[4]邸永君.永君说生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牛建军.赵斌.中华传统生肖文化常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6]田艳.趣说常用惯用语315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

[7]温端政,沈慧云.通用惯用语词典[Z].北京:语言出版社,2002.

[8]何海燕.十二生肖惯用语文化内涵探析[J].保定师范学院学报,2013.

[9]余华.十二生肖与惯用语[J].语言文字周报,2013.

[10]李洁.浅析惯用语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现象[J].语文建设,2014,(02).

(王青  北京联合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100101)

猜你喜欢
熟语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Fun Idioms趣味惯用语
韩语固有惯用语的认知机制
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中惯用语的使用现状及教学思考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探析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论日语惯用语构成中的同语素现象
中俄饮食结构差异在汉俄熟语中的体现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