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2016-05-30 17:26林杰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林杰

摘 要: 恭维语是日常交际中运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礼貌的言语交际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种双方都认可的长处或优势进行的积极评价,是交际的“润滑剂”。本文以从英汉恭维语的表达形式,表达内容和应答对策等方面对英汉恭维语进行比较研究,指出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源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旨在寻找如何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有效途径来化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尴尬。

关键词: 英汉恭维语;应答对策;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

恭维语是一种程式化的言语行为,它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被誉为“口头礼物”、“社交场合的润滑剂”(Wolfson. 1983: 89,) 具有问候、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系人际关系、开启话题、表达欣赏以及缓解矛盾等作用 (Holmes, 1987)。

一、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全球性的交际语言,但它也受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价值观念和宗教差异

西方文化信奉基督教,主张人人平等,崇尚个人主义,讲究“礼尚往来”的价值均等。中国文化深受儒、道、佛家的影响,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为人处世要含蓄内敛,中庸思想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地理位置差异

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刚好相反。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面临大西洋,冬天刮“东风或东北风”,西风是暖风。而在中国,冬天寒冷的是风却是西风或西北风。所以汉语中有“借您的东风”这样的说法来表达对对方的恭维。

(三)交际规则差异

英国学者Leech (1983)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六准则: 策略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根据Leech的总结,顾曰国就汉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与流,也提出了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

二、受价值观念和宗教差异以及地理位置和交际规则差异的影响,英汉恭维语在语用上也存在着差异

(一)目的及对象的差异

恭维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取悦对方,让被恭维者有种偷悦的、良好的自我感觉。在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达到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一种平等的关系。比如,在美国社会中,通常是上级对下级,或者是地位较高的人对地位较低的人进行恭维。例如: You did a good job. 而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恭维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一般由趋于地位劣势的人说出,为的是取得上级的好感。如:“您是厂里唯一的元老派领导,离了您还真不灵!”西方人还热衷于对女性进行恭维,无论其有怎样的社会背景、地位以及年龄,都会成为被恭维的对象。在中国的文化中,对女子品头论足本身就是个禁忌,如果一个男士对女性的外貌再进行称赞、恭维的话,就会被以为此人不正派。

(二)话题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恭维别人的个人修养和思想品质,西方人喜欢恭维别人的外貌。中国人认为内在比外在更重要:“你真是个活雷锋啊!” 西方人恭维别人的外在的频率则远远高于中国人,如:“You are so beautiful.” 中国人常恭维对方的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西方人一般只恭维其本人:“你儿子又聪明又好学,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而西方人则很少这样表达,他们的思维通常都是直线型地对听话者本人进行赞美和恭维。西方国家的人会主动避开一些敏感的字眼,如年龄、婚姻状况、工资待遇及收入等方面。但是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这些话题却时常在交流的时候被提起,往往还会是恭维语可加以运用的话题。

(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

1.词汇方面

在中国,由于曾经受到封建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及封建思想的长期束缚,人们十分在意个人地位,在恭维语中也常会将一个人的官职挂上,如“王科长、周局长”等,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他们不会将官职挂于口头。

2.句法方面

在英语中,恭维语像问候语、道谦语或感谢语一样是高度程式化的(Manes&Wolfson 1981)。称赞语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性形容词和动词来表达其褒扬意义。其中以nice, good, beautiful, pretty, great五个词的使用最为频繁。动词是英语恭维语中使用频率仅次于形容词的词类,以like, love 的使用最广。

而汉语中恭维语的用词要复杂得多,形容词或静态动词、副词、名词是使用较多的词类 (贾玉新,1997)。形容词常用的有好,行,乖,棒,能干等。汉语恭维语中形容词常常是与副词一起出现的,这样的副词有很,非常,真,特,挺,之类的词。汉语恭维语中很少会出现动词做恭维语的现象。大量感叹词的使用是汉语恭维语中特有的现象。比如:“你看,啧啧!” “啊呀!你看人家这孩子!”

(四)英汉恭维语在应答模式上的差异

美国人的慷慨赞赏和欣然接受倾向于Leech的慷慨和赞同准则。中国人恭维语应答上明显偏向于采用谦虚准则而几近摒弃赞同准则倾向于顾曰国的中国式的礼貌原则 (Chen Rong,1993)。

例如:一个美国人David到一中国家庭做客,夸奖主人夫妻俩会做菜。

David:“听说你们俩很会做菜。”

男主人:“那你就搞错了。她靠鸡精,我靠淀粉。”

男主人毫不客气的拒绝让David感到一头雾水,也使双方的谈话顿时陷入僵局。在David看来,自己遵守了策略和慷慨准则,发出的是由衷的赞叹。男主人基于顾曰国的礼貌原则,谦虚的回答David,却让David感到“自己明明说的是真话,别人却不当回事”的感觉。男主人不自觉地采用谦虚准则而几近摒弃赞同准则,威胁听话人的面子,话题无法进行下去。相反,在英语文化中,对恭维的回应是迎合,惯于用Thank you以表示对恭维者的观点之赞同,并表示谢意,一方面是肯定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是对别人鉴赏能力的认可。另外,人们会将恭维升级,既遵守了赞同准则,又不会给对方留下自吹自擂的印象。

三、结束语

通过研究表明英汉恭维语在基本句法、语义层面上都具有程式化倾向,但两者在语义用词上的差别较大。其次,英汉恭维话题的分布在外貌、成就能力两个方面,但英汉的侧重点不同。此外,汉语恭维语符合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在应答上主要采取谦虚策略,几近摒弃赞同准则;而西方人在恭维语方面以慷慨赞赏,欣然接受或转移恭维为主,倾向于Leech的慷慨和赞同准则。英汉恭维言语行为之间的具体差异充分反映了英汉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我们对不同背景文化生活的人运用恭维语时,要基于不同的文化,采取不同的策略。这些文化差异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尤其是提高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中,恰当地给予和接受恭维语的能力。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光学习语言是不够的,只有努力掌握两种语言及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运用恭维这一言语交际行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随着中西语言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彼此间的了解不断加深,两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将会出现互化和融合现象。

参考文献:

[1] Chen R. 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3, 20 (1).

[2]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Longman. 1983.

[3] Manes, J & N. Wolfson. The Compliment Formula: Conversational Routine. The Hague: Mouton, 1980.

[4]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 [J].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5]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
跨文化交际因素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