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2016-05-30 16:01李淑华
东方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李淑华

【摘要】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但在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符合数学课标的弊端。教师应该克服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积极开展有效的情境教学。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案例;引发思考;行之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数学概念动态化,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数学。然而并非所有创设的教学情境都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一个现实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一张课本上的主题图。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关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课本提供了一幅游乐场的情境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运用这个情境的:

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后纷纷发言,几乎把画面上的景物全都描述了一遍,甚至有些学生提出了“我发现地上有小草”、“我看到天上有气球”等与数学无关的信息,教师都不假思索地一一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八分鐘过去了,学生的答案还是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此时,由于学生的回答始终没有涉及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教师虽然还“面带微笑”,却笑得越来越勉强,甚至额头上已冒出了汗珠。这样的紧张和不安又是谁造成的呢?

反思:教学情境要处理好问题广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本案例中,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主题图拿到课堂上,由于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缺乏目的性,又没有适时引导,导致学生漫无边际地侃着。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思维很活跃,实际上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没有发挥教学情境应有的优势。情境设计要紧扣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情境的运用中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处理好教学情境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积极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情境教学

算出下面两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正方形)的周长,并说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学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边长的长度,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周长。此时,我给予肯定,并说:“请大家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长?”学生有的皱起眉头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划,最终大家摇摇头。在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面前,他们不安于束手无策,出现了思维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学生说可以在尺子上滚,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各自测量自己的圆的周长,问题得以解决。正当同学们为想出好办法量出了圆纸片的周长而得意时,接着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算出面盆的周长?”经过同学们的仔细研究,最后学生得出用一根线贴着面盆圆周绕一圈,量出一圈线的长度,就是面盆的周长。老师说:“大家很聪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圆的周长,可是谁又能算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老师边说边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看着黑板上画的圆,滚不能滚,围没法儿围,怎么办呢?接着老师又画了几个大小不等的圆,问学生:画圆的时候什么变了,周长也就跟着变了?周长和它有什么关系?通过实践,很快发现“圆的周长÷直径=π”,进而成功地得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后,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个圆的直径就可以算出圆的周长。然而这节课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巩固。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我们学校教学楼前有一棵松树,谁知道这棵松树树干的直径该怎么测量呢?”有学生说:“把树锯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最后得出:用线先测出树干的周长,再用“周长÷π”得出直径。整节课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了一个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

3、创设真实、自然、生活化的有效教学情境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的真实性,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同时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可以在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学《认识分数》,先播放西西过生日的情境:共有4位小朋友,西西先将蛋糕分成4份,可是又来了4个小朋友,变成了8个人,西西灵机一动,将每分再分成2份,正好每人1份,可是又进来了1个小朋友,又再分下去……

此情此境中生动的画面,流畅的音乐,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的情境真实而自然。学生在轻松和自由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真切地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好引导学生体会分数的意义。

总之,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既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既要妙趣横生又要内涵丰富,既要鲜活生动又要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必然会有效地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