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林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数学积极性的挖掘,在课堂上积极开展创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高效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关键词:教学观念;情境;数学实验
初中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较小学有所增加,要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学生的能力以及课堂走向的把握,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现代化的教学课堂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思想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一改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初中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然而,这对于刚刚走出小学校门的学生来讲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习内容简单化、直观化。如生活化教学,教师巧妙地利用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抓住时机科学引导,为学生设置问题,使其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时,这部分知识感觉知识点并不多,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因此,在学习有理数加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借喻法,在黑板上写上A+B,然后告诉学生,A代表的是你的爸爸,B假设是你的妈妈,如果你的爸爸和妈妈姓氏是相同的,那么你的姓就和你父母相同(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同时将绝对值相加)。但如果爸爸妈妈的姓氏不相同,你爸爸在家里的地位比较高,你就会跟着你爸爸一个姓氏(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符号,同时用符号大的数减去另外一个),孩子们听得哈哈大笑。通过这样有趣的举例能够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有效地链接起来,让课堂充满欢乐的笑声,使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轻松,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二、教师要敢放敢收,利用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已经早有定论,教师之所以带领学生去探究和分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领悟数学学习的真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自学能力有限,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进行探究,而学生之前并没有这样的经验,刚刚接触则容易手忙脚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着手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在引导中放任学生去思考,这里的放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引导性的放任。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了阻碍自己难以解决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积极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探究的方向有所偏差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纠正。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时候,教师提问:“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你们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简单的四边形,由此发现它的内角和就是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加起来的总和。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拼好的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上做辅助线,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最后,教师再向学生进行拓展提问: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学生也会在一个多边形的顶点上引辅助线,将多边形划分为多个三角形,多边形的内角和就是划分的三角形内角和相加的和,经过这样的探究,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通过这样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思路和规律,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升。
三、积极开展数学实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通常侧重于知识理论的传授,在数学课堂上,都是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课、记笔记。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过于被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数学实验,进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去实践,在实验中不断观察、记录和分析理解数学的知识规律,探究新的数学领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坚持,不要因为一些实验条件或失误而放弃实验,丢失了这宝贵的实践机会。例如,在将三角形拼接成四边形的实验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测量,然后动手剪纸拼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抛硬币学习概率的实验时,可以一个学生抛硬币一个学生进行记录,最终总结实验数据,得到概率。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秦如庆.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数学大世界,2010(05).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