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初中语文传统的许多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显得陈旧,没有很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普遍存在这样的状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导致学生把课文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不知道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再加上学生平时的作业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参加实践的机会太少。这样几乎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创新呢?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土壤;方法
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有创新意识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意识
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语文教师,在其课文的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我曾经历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不同的年代教同一篇课文,上课的各方面惊人相似,相似到乃至于板书、作业、导入课程的语言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模式而也,这不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当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有自己创新。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的一种胆识。
二、要有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课文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实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的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我们教师又有什么去过多的忧心呢?何必过多地去讲这句如何理解,那句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层次又如何去划分呢,也许,学生的理解比教师讲的,或是书上说的更有新意,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再创造的不确定性。
“教學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进步,教师不要想当教学的支配地位,教师的劳动要从教学上解放出来,我们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越来越不要我了,我在课堂中越来越没有事做了,我在这个班的语文教学要“下岗”了。这就很好,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离不开我,我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教给学生,学生也要我在课堂上讲很多,那样的教师一定不是新课改中的教师,新课改也不需要这样的教师,大概真要下岗了。如何达到这一点,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因此我们说课堂创新的不确定性。
三、要有创新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中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时机进行创新教学。
2.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造兴趣对创造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紧抓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诱发创造兴趣。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抓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这条主线
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作为教师应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去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