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琪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如果我们积极地在教学中把这些新的载体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拓宽我们学生的知识来源,这就需要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少教多学” 校园信息化建设 翻轻课堂
参加国家级课题“少教多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不仅给我带来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也带来了新疑惑、新问题、新思索。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对传统教学思想、教学理念的一次颠覆。它标志着我们传统教学思想的转移,即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新课改以后的以学为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实现“少教多学”,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一个长期而浩大的工程。它不仅要进行理论的创新、思想的更新,更要有方法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主体——学生的感受和能力。对于学生,我们要考虑他们的求知欲、兴趣等,从而明确主体的态度;要考虑他们的成长环境,来确定能接受的教育方式;要考虑施教对象的人数、个体差异,来分解知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的来源,也就是说在他们进行学习时,在已有知识(基础)、现有知识(学习对象)、未知知识(问题)之间进行分析思考时,除去智力因素,能否有获取知识的途径。
今天,我们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广,速度更快。书本、报刊、广播已不是知识、信息的主要载体,正在被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所代替。如果我们积极地在教学中把这些新的载体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能更好地拓宽我们学生的知识来源,让他们在学习中能高效地通过互联网来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和同学老师分享,就可以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而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更能发挥主动性,避免了学生只有课本以及少许的教学参考书带来的知识面狭小,而不愿主动参与学习或不能参与的问题。所以,围绕教学活动进行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就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催化剂。
实现“少教多学”,大体可以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过程。课前,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学习内容和知识进行自我分析和理解;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下,对课前学习的成果进行分享,并对疑问进行集体探究;课后进行梳理复习运用。这个过程和思路,其实就是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实现“少教多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强化校园信息建设,建成一个完备的学习资源平台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创建教学视频。鼓励教师录制微课,并将这些微课上传至校园学习资源平台供学生观看学习。使其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及时地对某个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或成为学生课前学习的资源。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和对教师上传的微课的学习,已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了很深的理解,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或参与活动时更有能力或兴趣,他将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这将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從而对学习产生更大动力。
其次,培养和锻炼学生利用资源平台和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学生不会读的字词,拿捏不准的词语,不会翻译的文言文、诗词,我就会让学生利用手机在课堂上进行搜索查找,做到当场理解消化。我常引导学生手机不仅是用来打电话发信息和游戏,而且可以当作电子词典和知识宝库,并常用“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来自主学习。这种做法也可以有效地减少互联网、手机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让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些信息化终端,为学习服务。
第三,校园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刻不容缓。硬件建设是骨骼,没有强健的骨骼,即使有再远大的思想也不可能走太远。教育部联合各省教育厅全面推进全国教育基础公共资源平台建设,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就是要利用信息化将全国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这个举措不仅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利用这个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全国的教育资源来学习。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上网接口或设备、机房,并对这些设备和机房进行有效管理,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看教师上传的微课,浏览全国教育资源平台、网上图书馆等多种知识获取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更是“少教多学”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也是“少教多学”的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打造高效的学习平台,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一味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