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53-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教学,提出以读代讲、借读解疑、重读悟情的看法,强调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去读,通过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还语文课堂充分的“语文味”。本文立足于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朗读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
“读”是我国传统教学特别强调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古往今来,对“读”的推崇与肯定无过其他。读是理解读物内容,吸收语言资料,表述内心世界不可逾越的途径。因此我认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项技能技巧,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训练,才能熟能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新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朗读教学的具体方式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和技巧,在课堂中被广泛的运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会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
(二)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这种形式最适合一些童话故事。如《狐狸和乌鸦》等课文。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使很多简单易懂的课文不需教师过多地讲解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得好理解了。
(三)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我在班上开展“谁是朗读大王”比赛活动,评出“朗读大王”。在准备、比赛、评价的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四)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播放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例如:朗读豪迈奔放的课文《长征》,配上一首雄壮激越的《解放军进行曲》。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
三、朗读教学的艺术再创造
前面是朗读教学中的一些主要教学形式,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基本上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目标。但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向更深、更宽、更高的学习目标要求发展,实现与老师的互动,则需老师付出更多的智慧,精心设计问题、注重情感交流,将教师的示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纠正、自我创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读促想。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入情入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绘声绘色地读出春天的美丽,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读出了味道,受益匪浅。
(二)以读代讲。一堂语文课,我们不妨拿出五分之二的时间来“读”,让语文课书声琅琅。如果是语言精炼、文笔优美的散文、诗词等,时间还可适当延长。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是这样设计朗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遍读,让学生从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弄懂在阅读中遇到的生字新词。第二遍读,主要是从读中去理解课文;第三遍读,则是让学生仔细揣摩,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也是对语言文字的反复玩味,主要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来紧扣语言文字。
(三)借读解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总要设计一系列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繁琐又枯燥无味。如果能让学生凭借读去解决问题,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那么,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得多了。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