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旭霞
【摘要】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是大势所趋,一改传统教学的封闭性,更加注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发挥的支配权,同时实施开放式教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是科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构建原则以及策略,在构建策略方面从教学目标、资源、时间和空间、作业、评价开放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达到构建良好的开放式教学课堂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 科学课堂 开放式 教学
初中科学课堂中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创造出来的学习环境倾向消极等等。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这些弊端,引导学生向着个性化学习、终身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一、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原则
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要坚持三项原则:首先,坚持主体性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帮助学生转变成课堂的主人。其次,遵循动态性的原则,教授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对知识的认识、分析与选择等过程。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内容与过程都是动态的,会时刻发生变化,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是否要进行调整。最后,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初中科学课堂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开放式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问、背景的介绍、情景的创设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实施
(一)开放的教学目标
在真正的教学开始之前要有开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十分重要。开放的教学目标指的是不仅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将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方法作为学习的目的。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水平、知识接受能力等都存在着差异,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些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不能够“一刀切”——要求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相同的高度。要循序渐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为自己设置新的目标。
(二)开放的教学资源
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资源是开放的,科学教材只是教学资源之一。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是可以利用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制作模型和实验用品,还可以在动物园、博物馆、田地等场地获取教学资源,同时一些乡土风情、民间活动都可以被充分利用,学生对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也会更加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性更强。
(三)开放的教学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初中科学课堂仅仅利用课上时间进行教学,课上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会出现学生刚刚进入学习状态一节课就结束了的情况。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间上进行了拓展,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教师帮助学生做好新课程的预习和资料的查找,课后为学生布置好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这便是教学时间开放性的体现。
在教学空间上来说,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去植物园、农田、花鸟市场等地方走一走,体验自然环境,换一个空间能够得到更多真切的体验,也是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
(四)开放的课后作业
初中科学这一门学科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的,教师在课程结束后,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也不一定全是书面作业,可以为学生布置更多的考验动手能力的作业,比如小制作、小试验等等,如果只是让学生做书面的作业,时间久了学生动手能力退化,只能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所以让学生多动手,开发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无形中课余时间成为了课堂的延伸,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也就更多。
(五)开放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很受重视的一个环节,开放的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与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家长、学校都参与进来,毕竟如果只是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得出的结果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有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查漏补缺。在教学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面谈、书面测评、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动态的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初中科学课堂开放式教学是我国教育发展产物,在这个信息越来越发达、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的社会中,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与教育设施,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参与到更多更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去,推动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智健.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施开放式教学[J].科教文汇,2011,(3):63-64.
[2]王冬梅.开放式教学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