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 赵真
瘾是追求,但上瘾在逃避追求
从英文字面意义看,上瘾(Addictive)与追求有关。人的生命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就开始了不懈的追求,而在一个充满发展进取的年代里,生命存在的意义让每个人都充满焦虑。最近20年,中国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普遍追求金钱、权力、成就、名誉,努力去满足各种欲望,精英文化、舒适生活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对某事某物上瘾,能够帮我们暂时摆脱这种生命意义上的焦虑感。
瘾意味着执著的追求,一种有目的的生活;上瘾却是用替代物改变目标,迷失了方向,停止了生命的追求。容易成瘾的人通常被心理学认为是一种依赖型人格,被人为具有被动、依赖、自我、反社会情绪、缺乏自尊、与人疏远等特征。其实不然,几乎所有的人一生中都可能对某事、某物上瘾。尤其当今的中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人在物质上过度满足,但如果没有在精神、道德、自尊方面树立起新的追求,有些人可能会用上瘾行为来减轻个人追求中的迷惘。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会成为上瘾物,比如喵星人、汪星人对宠物的迷恋,再比如钓鱼、街舞、马拉松、文玩、书法、谈恋爱……对这些东西上瘾被文化接受,除了时间、金钱、精力的消耗,对身体并没有多大的坏处,甚至有益。但迷恋上烟酒、毒品、药物、赌博、非正统宗教、性乱、网络游戏就不那么好了,一是与主流文化背离,二是对人的身体有害。
对食物上瘾是因为爱自己
贪食是一种上瘾,现代人骨子里的饥渴未消,精神追求的贫乏造成食物摄入过多,这是糖尿病、三高、肥胖的根本原因。心理学认为,贪食是在内心体验对自己的爱,因为长久处在不良的社会与人际压力中,人无意识地感觉到有权利多吃一些来慰藉自己。
酒依赖的人无疑是在追求无冲突的幸福人生。大多数在社交中感觉受挫、不善于与人交往,或者性格木讷、孤独的人,都喜欢饮酒,并且常常是一喝就醉。处在酒精的作用下,孤单的人变得开朗活泼,木讷的人变得饶舌话多。
抽烟在心理学看来是一种与人交际的工具,让不相识的人在吞云吐雾中变得热络。吸烟当然也是一种对自我满足的追求,点燃激情,让原本冷漠的世界有了一色温暖。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这些成瘾都还是被社会规则允许的,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被允许、对个体有害的成瘾,最明显的就是吸毒。近期明星吸毒事件将这个话题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人们不禁会想:这些可以拥有“全世界”的闪光灯下的人物,为什么偏偏选择毒品成瘾呢?
从药物学原理看,毒品的确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暂时性的精神愉悦比如吸食大麻内心会进入一种无冲突的愉快状态,可卡因能够瞬间提高人的创造力,但在这些“安慰”之下,也潜藏着对身体严重的伤害。至于海洛因、摇头丸、致幻剂等毒品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它们唯一的功效就是让人逃避现实,进入一种虚幻的超觉状态,导致社会功能瓦解,技能倒退,成为获得性智障的人。
不确定的时代促使人成瘾
是的,对什么上瘾、是否更容易成瘾,这些问题因人而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成瘾现象也与时代特征有关。
当今中国生存焦虑并未彻底消失,还在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状态;环境污染、诚信缺失、医疗和教育领域的问题,都让人们的不安全感频频爆发;再加上互联网崛起,信息泛滥的滔天巨浪令人窒息……这些对未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正是促使人们上瘾的现实基础。
那么,社会氛围的改变有助于降低成瘾行为吗?美国社会曾经对那些痴迷于职业发展、工作、社会责任的人做出重大改造,这些人曾经痴迷于创造社会财富、赢得自我的财富,但同时让社会与家庭充满争斗、冷漠、不和谐的气氛。于是,在20世纪末新人本主义浪潮下,家庭第一、工作第二成为美国社会中所有人的共识。这也是一种去瘾的尝试,当然得益于社会氛围的变化。
上瘾可以快速缓和人们焦虑恍惚的情绪,获得内心的一分安宁。但要谨记的是,你可以对世界上一切物质、行为、信息、文化上癮,却不要去招惹毒品。吸食毒品等同于把灵魂出售给了魔鬼,会让你失去了健康、亲情、财富和追求,乃至全部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