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楠楠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党的十八大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县水务局结合实际,把发展水利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构建“三网一链”水务发展新模式,全力助推隆化科学发展、奋进崛起。
【关键词】水利;新模式;三网一链
1、强化“二加一”工作模式,构建防汛抗旱保安网给力平安水利梦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新型水利发展模式要把保平安放在首位。我县3座小型水库总库容660万m3,机井2804眼,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覆盖25个乡镇201个行政村及3个景区,县城伊逊河段防洪堤1.6万米,五道橡胶坝总库容97.8万m3,县城防洪标准20年一遇,各乡镇大部分不足十年一遇。当前,全县防抗工程数量和规模与县域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各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切实提升防災减灾能力,我县积极构建工程推进、重点防护加机制创新为核心的“二加一”模式,不断扩大工程覆盖面,完善机制。一是逐步健全工程体系,今年投资4828.48万元,实施河道整治、山洪沟防治等10个项目,年内已建防洪坝1.2万米,水源井32眼。二是在强化水库等重点部位防控举措的同时,完成了全县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确定危险区620个,安置点642处,转移路线647条。三是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抓实值守、信息、调度和预案演练四个重点环节,保障全县上下安全度汛。
2、实施“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完善民生水利保障网共圆富民梦
构建新型水利发展模式必须以为民利民的情怀创新突破,以民生发展为导向,使有限的水利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支撑保障作用。近年来,全县民生供水工程覆盖面不断延伸,县城自来水用户增至2.66万户,有效解决13.94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全县节水灌溉面积22.77万亩,隆东供水和苔山轻化工业园区2处供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632万m3,水利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完善民生“水网”,我县大力实施以城乡供水、农田水利、企业用水为重点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强化饮水安全保民生。年内投资2211万元,已建农村饮水工程63处,受益人口3万人;县城南北水厂互联工程新建供水管路3128米,连通了南北水厂主管路,有效提高了县城供水保障率。二是推进农田水利强基础。围绕设施农业、农业园区、林果业建设,实施水利项目跟进机制,年内已建“五小”水利工程184处,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39万亩,有效化解78个农业园区用水难题。三是保障园区供水兴产业。投资1721.23万元建成苔山轻化工业园区水厂,日供水能力1.2万m3,极大缓解了园区及周边地区缺水现状,进一步优化了公共管网布局。
3、立足“三个重点”强力突破,细织生态水利保护网助推发展梦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隆化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推进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融入首都经济圈的“金字招牌”。我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42亿m3,其中自产量3.8589亿m3,人均2150m3,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县内主要河道缺少大型调蓄工程,水资源大部分以径流形式出境。为加快推进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我县突出“蓄、治、保”三个重点,着力提升水源涵养与调控能力,全力助推隆化崛起。一是实施水资源集蓄工程。推进“千湖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645.12万元,新增蓄水量31.41万m3,建蓄水池、塘坝湿地工程7个,茅荆坝乡千松甸水库在建。二是推进水保生态治理。继续推进小流域治理项目建设,投资532万元实施唐三营11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已建水源和节水灌溉工程60处,完成油松造林3880亩。三是强化水环境执法监管。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年内已调处水事纠纷22件,办结水行政审批22项。
4、围绕“水利经济”发展核心,构建水利生态经济链激活振兴梦
水利经济发展是实现以水养水,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源动力,重点在于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全县9.42亿m3水资源和大量水能资源优势,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构建符合隆化实际的水利生态经济链条。一是“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滦河水利水电枢纽项目,深挖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以供水发电、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水利经济。二是优化水利工程投入产出比,确保发挥效益最大化;探索创新二道湾水库、老陡山水电站等运管模式,调整水利经济结构,适应经济新常态。三是落实《隆化县河道管理规定》,严格执行“河长制”和分段管护长效机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库、塘坝、农田水利设施等工程管护机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强化水利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