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茉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过、不及、犹、比、贼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中庸的内涵(教学重点);区分中庸与好好先生(教学难点);形成运用中庸的意识(教学重点)。
一、导入
朗读清代学者李密庵的四句诗:“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四句诗蕴含的道理?
【明确:做事做到正好,适度,有效果。做事做到恰到好处就是儒家中庸思想中的一个内容。】(诗歌解读导入)
【带领学生全面解读中庸的内涵】
(一)
1.结合注释和翻译自由朗读全文,并给每一章标上序号。
2.给中庸下一个定义,请填空:中庸是儒家?摇?摇?摇 ?摇的处世原则。
【明确: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既然是处世原则,那么它就是我们行于世间的指导思想(板书“指导思想”),其中的做事适当、不走极端也就是第二章中过犹不及的反面。
【生齐读第2章】
3.解释过,不及,愈,犹。
过与不及一样,都不好,什么好?无过无不及,适当最好。
4.用已学课文内容解读过犹不及和中庸。
教师举例:《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情感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这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有节制,不走极端的情感抒发。
学生品评《拿来主义》节选部分,从中分别找出过,不及,中庸的做法,并讨论分析。
【PPT: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那么,怎么办呢……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明确:对于文化,昏蛋是全盘否定的态度,废物是全盘接受的态度,这两种做法都过头,而孱头则犹豫害怕,做事不及。拿来者有辨别地对待。凡事有辨别,做事是既不过头也不会不够的适度。】(板书“适度”)
这就是中庸,是儒家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二)
1.齐读朗读第3和第5章,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以什么标准做到中庸?)
【明确:第3章中做事符合道义。第5章中——礼:按照礼仪来办事。】
2.为什么要做事要符合道义?
【明确:一个人的言行符合道义,那么行为就没有偏差,做事自然就是适度的。】
3.为什么要按照礼仪办事?
【明确:因为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解读“亦不可行也”。
【明确:“亦不可行也”是行不通的意思。而行不通可能就是走不下去了,由此解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打个比方,一种乐器统一步调地响起,各种乐器不同调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哪种声音更美?自然是各种乐器的有机融合声更美,这就是和谐,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是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即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处在单调重复的状态。单调重复是不会发展的。所以可见,不能不知和谐为贵而一味地求和,那样会变成同一单调,后患无穷,所以还要用礼和义加以节制。】
5.完善中庸的定义:中庸是儒家?摇?摇?摇 ?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
【明确:遵循义按照礼】(板书“义礼”)
我们要遵循义按照礼,才能做到凡事适度、无过无不及,不去欺负别人也不怕别人的欺负,所以也可以说中庸又是一种行为准则(板书“行为准则”),教会我们到底该怎样做事。
(三)
1.按照义和礼,做到了适度,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结合注释自读第5章】
【明确:和】
2.解读和。
【明确:和,就是和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谐了就会出现美。而和谐也是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
可见,中庸的价值在于达到“和谐”(板书“和谐”)这个理想目标(板书“理想目标”)。
3.再次完善中庸的定义:中庸是儒家按照义和礼,做事适度不走极端从而?摇?摇 ?摇?摇的处世原则。
【明确:达到和谐】
小结:(齐读中庸完整定义)
二、【带领学生区分中庸与乡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中庸者理解为好好先生,下面进行区分。
1.齐读第7、8章。读完后给一些时间四人小组谈论三个问题:好好先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的态度,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
【明确:乡原或者乡人皆好之者;孔子的态度是厌恶;因为他是“德之贼也”。】
2.为什么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
【明确:一乡里所有人都喜欢他,但是一乡里有好人有坏人,好人喜欢他,那么他一定是好人,坏人喜欢他,他就是个坏人。他四面讨好,不论好人坏人,他都以称赞对待。看起来是个好人,其实让人分不清楚善恶是非,一定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小结:乡原是好好先生,什么都好,什么都对,不遵循义礼,毫无原则。中庸者则是遵循义礼,辨别是非,有原则的,对好人喜爱,对坏人厌恶,所有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乡原这个好好先生同中庸者是站在对立面,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中庸更不是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
3.自由朗读第9章,看这一章列举的几类被厌恶的对象。
【明确:这些人都是有着明显恶行的人,是不仁者。】
三、运用中庸
(一)带领学生领会中庸在古时的实际运用。
1.中庸这一处世原则果然是高到了极点,齐读第1章。
百姓中很少有这样的人了,主要是因为当时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在中庸者不多的情况下,探讨孔子所说的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明确:与狂者和狷者交往】
2.齐读第4章。解读与狂狷者交往的原因。
【明确:与狂狷者交往,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二者可能做事不适度,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遵循义和礼。
3.中庸这一思想在孔子那里的运用。
【明确:没有中行者交往,只好退而求其次,当然这退而求其次是取狂狷者的长处,而不是喜欢他们的短处。在不能求得合乎中庸的条件下求相对的中,这是知权达变,是变通,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可见,孔子在提出中庸这一道德的同时,也以言行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中庸。】(板书“运用”)
(二)带领学生探求中庸的现代意义
探讨并请说说现代哪些方面能够运用中庸,或者已经在用了?【按照屏幕所给思路分条陈述中庸这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明确:
1.人与人——辨别善恶、是非。与人和谐相处。“朋友数,斯疏矣。”
2.人与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国际关系。
3.人与自然——人必须依恃万物而生,要紧的是取之有时、有节。“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可持续发展战略,舟山禁渔期。】
四、结束
这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我们不否认它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也要认识到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的重要意义,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为现代社会所用。
学生齐读屏幕上的两段话作为结束:“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
板书设计:
中庸之道
指导思想——适度
行为准则——义礼
理想目标——和谐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