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化兴
摘 要:“生导制”是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导师制进行变通使用,创新出的一种新的学习体制。我通过本班学生构建的“生导制”,成功地转化了本班学困生,实现了班级无学困生,同时让本班学生与往届学生构建“生导制”。
关键词:“生导制”;转化;学困生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实施,当下的教育不应再是抱着几个“尖子生”尽情狂欢的“精英教育”,而是要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全生教育”!随着教学改革渐渐步入深水区,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诠释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抓起,让孩子都能快乐地学好英语。
“生导制”是指:一是让本班的学优生与本班学困生结为“师徒关系”;二是让往届的学优生与本班的学生结成“师徒关系”。在转化学困生的教学中,“生导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导制”的划分方法有两种:在本班学生之间构建与让往届的学优生与本班的学生之间构建。
一、在本班内学生之间构建“生导制”
在本班内学生之间构建“生导制”。有两种方式,是指给差一点的学生找个学习好点的学生组成学习对子,差点的学生做徒弟,好一点的学生做导师。构建方式有两种:一是指给每个学困生找一个学优生当导师,二是指按照成绩等级划分导师与徒弟。
1.给每个学困生找一个学优生当导师
一个学困生有五个导师,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分别委任不同的五个学优生,每个导师只负责学困生一天的知识学习。之所以引入“生导制”,一是因为我们学校一般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相处的时间是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的12倍。
2.按照成绩等级划分导师与徒弟
按照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成绩,把全班学生分为A、B、C、D四类,A、B类学生就是导师,C、D类学生就是徒弟,A类学生做C类学生的导师,B类学生做D类学生的导师。一个小组由四人组成:一个A、C类导师组与一个B、D类导师组,A类学生是整个小组的大组长,B类学生是整个小组的二组长,学习时形成“一教一”的学习机制。B类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A类学生解决,无形之中,A类学生也是B类学生的导师,不过这是隐形的。
二、让往届的学优生与本班的学生结成“师徒关系”
每个学生一般有两个导师,一个是上大学的学生,用来鼓励本班学生憧憬高远的目标;另一个是上高中的学生,用来帮助本班学生树立阶段性目标。
“生导制”的创建,“生导制”在生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不仅转化了学困生,更重要的是能发挥教育中学生优势人才的正能量作用,这更是教育的内在要求。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转化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行动研究》+2014YB0885。
編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