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彦鑫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汉语言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汉语言的研究在当代国家的扶持下,仍旧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面对汉语言研究者的不断努力研究,汉语未来将发展地更加现代化、国际化与多元化。从20世纪20年代萌生了汉语语言研究后,当今,汉语语言学在高等大学中已经被视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而汉语语法在当代的发展更是十分迅猛。
关键词:汉语言;语法;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173-03
语言是一个国家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更是不能离开汉语语言给予的帮助,因此当前研究汉语语法特点以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有意义的。汉语语法随着我国汉语语言各个时代的发展,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对于当前社会而言,只有对汉语语法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研究,才能令使我国相关文化得到顺畅的传播,由此可见研究汉语语法特点与发展趋势的重要意义所在。
一、汉语语法研究在当前的特点
(一)研究手段更加现代化
当前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使用的方法更加的科学、合理与先进。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能够借助很多网络搜索引擎、动态语料库以及远程交流等诸多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对汉语语言的研究。使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不仅仅能够获取到大量的信息,还能实现对各种概率、频率的统计与计算,实现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可靠性的保障。此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已经不仅仅局限与对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修辞学以及逻辑学的研究,更是涵盖了对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的研究。
(二)研究观念更加国际化
当前汉语语法的研究正朝着迎合世界的潮流与科技发展的方向发展,一个新的汉语语法研究高潮正在逼近。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汉语语法的研究同国际实现进一步的接轨将是必然的发展,同时对于汉语语法研究而言,也就势必会发展向一个新的高度。同国际之间的接轨不仅仅表现在单方面的引进,还需要懂得必要的输出。应当认识到国际化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同时输出也是不能忽视的。世界范围内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语言就是汉语,虽然当前对汉语语言研究的成果尚且不够深刻,但仍然大有用处。同时当前的汉语语言研究也势必走向世界,通过已有的研究令语言学得到普遍理论的丰富。不仅应当主动地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通过已有的研究输出而了解汉语语言。
对于国际学术界指定的标准,应当合理化的去遵守,而不是在世界之外游离,对于国际上举办的一系列研究与活动应当积极地去参与,在遵循被人已经制定好的标准时,还是应当使用自己独有的研究方法进行弥补、修改与完善。而是对被人制定的标准一味的盲目追随,应当将自己的独特内涵展现出来。
对于当前的研究而言,还是应当进一步的开放、引进与借鉴,但是对于过于已有的理论而言,不能停滞不前,而是应当尝试以汉语语法研究为基础,将我国独有的特色在语法理论中展现出来。
在21世纪的今天,汉语已经成功的走向了世界,真正的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对于20世纪而言,可以说是英语的世界,而对21世纪而言,则可以确切的说是汉语的世界。作为世界语言宝库中的最重要的语种之一,汉语有必要也有义务为国际语言学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研究理论更加多元化
多元竞争的格局已经取代了后结构主义展现出的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语言理论争相而出,功能語法、形式语法、认知语法、语义语法与其它形形色色的语法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为汉语语法研究在各个层面山贡献出各自的力量。通过历史已经证明了一些被描述的口若悬河的理论,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仅仅只能解决一小部分的问题,并将不能是使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因此,按照这个意义来说,所有有用理论互相之间都能形成优势互补,都应该对其应有的地位予以一定的重视。在研究的而过程中不仅每种语法理论均能得到互相之间的支撑,并且在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还能展现出互相之间的融汇贯通。因此,研究者秉承的信条就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并不是对某种理论或者是学派拘谨在一处。
多元性不仅仅展现在理论的本身,更是应该展现在个人的研究中,也就说按照研究需要对不同课题使用不同的理论进行研究,也可以是根据不同目的对同一课题采用不同的理论进行研究。在传统的中国语法研究中十分强调“博采众长,熔为一炉”,其含义就是说一切有用的理论都可以研究。由于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学术品味以及学术上的追求,那么对于理论研究上的倾向也就自然会展现出很多的不同,这些现象均是十分合理的。但是盲目的进行自我欣赏,展现出唯我独尊以及不重视其它学派与理论的做法缺失最为忌讳的。应当将某种理论看做是主体,在此同时对其它的各种理论中科学合理的部分实施尽可能的吸收,是之成为自己理论的一部分。不论是功能语法、形式语法、认知语法、语义语法还是其它的语法,每种语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却也仅仅只能对小部分问题实现解决,一种语法是不能对所有汉语语言问题实现研究的,并且也不能将与自己研究不同的理论视为错误的理论,只有实现了多元化的研究才能更加的真实与准确。
二、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趋向于应用化的加深
当前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应当迈出书本,感受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需求。注重对中文信息处理服务、国际汉语教学服务这两个方面的汉语语法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中小学汉语教学这项长期被遗忘的教学予以重视。对于少数研究者而言,可以将宗旨视为仅仅为了研究汉语语法而研究,但是针对更多的人而言,并不能单纯的将汉语语法的研究停滞在纸上谈兵的地步,而是应当同现实接轨并对现实提供服务,同时还要经受住实践的检验。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汉语语法实现普遍的重视,得到整个社会的接受与欢迎。
对于21世纪而言,充满了挑战与机遇,而且这个时代中遇到的挑战会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但是同时也能遇到诸多充满升级与盼望的机遇。在我国语言学研究中,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都处于最前沿,对于新的世纪而言,汉语语法的研究更是应当上升到新的层次。可以说21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同20世纪相比将展现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二)趋向于新兴语法现象的研究
鉴于当前处于一个网络化的时代中,各种信息呈现出了爆炸化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频繁与密集,对于语言方面的基础、交融与影响,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常态。当前不但汉语词汇发生了变化,甚至十分稳固的语法也在悄然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可见“动态观”的树立已经成了必然趋势。也就是说,不仅应当对新的理论进行持续的引进,将汉语语法同现代科学与网络技术进行紧密的相连,而且还应当着重运用宽容、开放、动态以及发展的态度对于所有问题。
语言的变化与发展是无可避免的,对于这种变化与发展,研究者必须产生充足的认识,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观察、研究与解释,对于汉语语法研究者而言,这不仅是其应用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其具备的权利。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心汉语语法的动态变化,并且持续不断地研究出了很多的成果,对于汉语语法学的理论与方法而言,必定会因为汉语语法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相关的研究变得更加的丰富。
除此之外,某些能产性很强的框架结构也逐渐地引起了高度的重視。在汉语中本身就具备很多框架结构,其结构框架都有着十分鲜明的标志,与特定的意义,以及一些特殊的感情特色与语用特色。很显然这些现象都是当前这个社会希望乐见。一些带有调侃形式的语言同当前人们的口味是十分相投的,诸如“姐唱的不是歌,而是寂寞”等已经退出便被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仅仅信息会以爆炸的状态传播,人们对时间与效率还有着很高的要求,无论是手机中传递的信息、还是网络中传递的邮件,都对信息的内容提出了简明扼要的要求。这就使得一些特定语境中,原有的简洁格式成了必然的选择,甚至一些简明的用法再次得到普遍的使用,甚至还演变成了一种时尚的形式,而从事实的角度进行思考,这种形式已经超越了当前汉语语法的规则。
(三)趋向于对“认知平面”的研究
对于语法研究而言,从根本的角度进行思考就是指对意义与形式这二者对应关系的一种寻找。在研究语法的过程中,一项不变的主体就是研究句法语义与形式之间对应关系以及相应的认知解释。而研究汉语语法的重点内容逐渐面向了对语义范畴、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义题元、语义结构的研究。但是研究并不能仅仅发展这里就结束,而是需要向更远出迸发,而这个更远处指的就是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必须要将语法结构、功能与语义的研究作为基础,而不能单独的存在。所以真实意义上的解释是分层次的、有功能的以及由语义的解释,并且还是有认知的解释。即使是认知解释也不能说就是最终的解释,按照当前在医学方面的研究,汉语语法研究甚至能够实现生理以及神经方面的全新解释。
语义平面、句法平面和语用平面是以往在理解语法研究上的三个方面。但是伴随汉语语法研究上的不断深入,将会对“认知平面”这第四平面的研究予以认真的思考。应当将揭示语义的决定性、句法的强制性、语用的选择性以及认知的解释性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其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就是“认知的解释性”这第四点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一门语言就是汉语,发展至21世纪的今天,汉语已经成功的走向了世界,成为了世界性的语言。伴随汉语言研究者的不断努力研究,现阶段汉语语法的研究展现出了更加现代化、国际化与多元化的特点,而汉语语法研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对加深在应用化方面的研究、加深在新兴语法方面的研究以及加深对“认知平面”这一区别以往三平面的第四平面的研究。相信通过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汉语语法的研究将会拥有更加宏伟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国良.汉语形态问题的探索与反思——评《形态和汉语语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5):198-200.
〔2〕陈满华.合语法、不合语法及超语法——“合语法性”问题的构式主义阐释[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51-58.
〔3〕吴春相.现代汉语“数+量+形”结构的机制和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J].当代修辞学,2015(01):28-36.
〔4〕肖素英.基于汉语运用的汉语教学和汉语研究——《高师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实践新探索》读后[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180-182.
〔5〕刘琦.基于动态观的汉语语法研究——读《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J].中国出版,2014(06):71.
〔6〕陈玉梅.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句法语义结构优先序列研究丛书》评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69-70.
〔7〕储一鸣.语言静态多样性的句法解读——以汉语句法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126-132.
〔8〕张国华.从宾语性质看汉语双宾构式的历时演变趋势和表达专门化特征[J].东方语言学,2014(01):30-59+189-190.
〔9〕皇甫素飞.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探索——力量教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评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837-838.
〔10〕段益民.语言和逻辑双重视点的兼容性和矛盾性[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9):37-39.
(责任编辑 徐阳)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