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食品安全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研究

2016-05-30 10:48贺汉魂许银英
关键词:食品安全伦理马克思

贺汉魂 许银英

摘要:从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看,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质即食品消费异化。从马克思生产伦理思想看,生产者动机不道德,技术异化与生产条件不充分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从马克思交换伦理思想看,交换者并不真正关心食品使用价值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最终环节。由马克思食品安全伦理思想可见义利兼顾、以义取利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则;缩短交换中间环节,发展监督有效的新型产业模式,发展全产业链生产,培育健康消费者是防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举措。

关键词:马克思;伦理;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B82-053; F7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6)01-0026-08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为当下中国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危害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社会震荡的同时,损害着政府形象,问题之严重以致于“习大大”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1]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伦理不是万能的,但在食品安全问题极其严重的今天,离开伦理也是万万不能的,何况“‘食品安全一词已经越来越成为了带有鲜明的反思性或批判性思想特质的概念,承载着人类对新的伦理价值的期望、对人类生存之道追寻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2]马克思生活时期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中期,资本原始积累的任务在不少地方没有完全结束,大量不安全食品汹涌而出。心系民生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多视度、多方法的分析,伦理之思是其中重要方面。马克思食品安全伦理思想自然可以,也应该成为我们分析,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 消费异化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质所在

“无危则安,无缺则全”,食品安全问题既指食品数量不足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指食品质量问题造成安全问题(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般指后者,这也是本文所指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之所以应是安全的食品,从根本上讲,在于食品的安全性直接关涉人的生存、生活质量。“生命诚宝贵”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人们对待食品的态度实际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对食品从业人员而言,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食品。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食品问题的批判看,马克思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当然包括食品数量不足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如马克思谈到工人生产得越多,能够消费的却越少,但更指食品质量引发的安全问题,如马克思曾发挥英国古语阐析食品安全问题:“约翰牛”想不到,在最直接的物理意义上,他天天都在吞食一种不可思议的由面粉、明矾、蜘蛛网、蟑螂和人的汗水做成的mixtum compositum(混合物);[3]589在《资本论》中详细记述当年欧洲食品不安全情况说,“面包中含有一定量的人汗,并且混杂着脓血、蜘蛛网、死蟑螂和发霉的德国酵母,更不用提明矾、砂粒以及其他可口的矿物质了。”[4]289由此也可见马克思虽然把安全原则贯穿于食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但视安全消费为判断食品安全的根本依据。

食品何以应该是安全的食品呢?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生命的个体的存在。”[5]519食品则是维持生命及其活动的根本前提,“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6]30,“在吃喝这一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6]32这就是食品消费的本质与根本意义所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7]233。失掉目的性价值的工人,资产阶级自然不会关心其消费食品的安全性。马克思还论述了随商品经济发展加深的商品拜物教使人容易演变为消费动物,这样的人“既是慷慨大方的,同时又是卑鄙无耻的、随心所欲的、傲慢自负的、好幻想的、文雅的、有教养的、机智的”[7]349。在不断扩张的消费中,食品安全问题自然容易产生,道理很简单,正常需要满足后的进一步消费往往只能是病态的消费,“享乐变成了放荡,金钱污秽和鲜血汇为一流”[8]63-364。总之,在马克思看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实质即食品消费异化。

人类消费食品是为了维持生命及其活动,消费异化的直接后果是损害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由于“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6]33。而且“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活着。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切东西”[5]531,不安全食品往往会危害生产及整个经济顺利运行,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安全问题。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吃上放心食品是最关心的问题。这一点对中国人尤甚,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往往是“吃了没”。但在现阶段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像毒瘤一样时刻牵动着人们敏感又脆弱的神经。更可悲的是,不安全食品泛滥已使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互毒”时代,越是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越可能潜伏着危险和杀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和对食品生产企业的认可度,接踵而至的是安全的食品也被怀疑成不安全食品,由此产生“食品安全被问题”的现象,从而损害同类食品生产企业甚至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如国外乳制品企业乘我国多次发生的奶品事件大举进入,已对我国乳制品行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消费异化现象其实还不是非常严重,此现象普遍,极其严重地出现是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个中原因,主要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刺激消费以防治经济危机。当代中国,随经济发展、人们多种消费需要得到了极大满足。但食品消费与消费者基本健康发生冲突的现象也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一是科技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与对生命的尊重分道扬镳趋势非常明显;二是一些人病态式消费,炫耀性、奢侈性消费需要非常张扬,引诱一些食品经营者生产,售卖高档却虚假、奢侈、有害的食品,大量捕杀全身是宝但可能全身带毒的野生、珍稀动物。

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中,“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9]107。不同消费主体消费力不同,能够消费的食品数量与质量自然也不相同。处于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其生理消费力实际上并无很大区别,决定消费力的主要因素实际是货币收入。在生产力一定情况下,货币收入主要由分配制度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关系却“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种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10]273货币消费力低者往往只能选择价廉物美的食品,问题是价廉的往往物不美。可见资本主义制度造成劳动大众消费力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的根本原因。

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社会大众消费力不健全也有一定关联。一方面,总体而言,随收入增加,国人消费力不断提升,普通消费者对低脂肪、高蛋白、营养丰、包装好的食品兴趣日浓。但国民收入两极分化依然较严重,低收入者依然不少。不少消费者面对便宜但过期的食品,甚至是劣质食品,因财力不足而贪图便宜。另外,目前我国多数用于消费的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形式为主,且多选择在农贸市场、露天集市甚至街头巷尾购买,大多缺乏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水平的认识和辨别能力较低,安全知识又相对缺乏,在自己未受到食品安全事件侵害时,对他人受到的侵害往往表现出相当的道德冷漠。这些做法在给不法商贩提供可乘之机的同时,弱化了正规企业改善食品质量的积极性。多种因素作用下,不安全食品越来越多。无奈之下,人们只能明知食品不安全,却因不得不食而食之,从而产生了食品安全第三种形态,消费异化的特殊形式,即“食品安全非问题”。

二 背德的生产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

生产伦理思想是马克思财富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为我们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产的目的是创造财富或使用价值,也就是说,财富或使用价值对生产而言是一种行为善。财富又是出于人之本性的追求,所以生产出财富,从一般意义上讲又是一种道德善。“善”的反面便是“恶”,“恶”的财富生产,马克思归为三类:一是没有生产出使用价值;二是虽生产出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不真实,如伪劣食品;三是生产直接有害的物品,如直接有害的食品。至于之所以有人生产不安全食品等“恶”的财富,此现象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又尤为严重。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对于资本家来说,“一种产品只要能够投入市场获利就必定被视为是正确和恰当形式”;[10]675二是商品种类增加,交换频繁使得人们难以辨别商品真伪及真实有用性的程度,从而增加不良生产者损人获利的机率。

当代中国,食品生产者当然明乎顾客就是上帝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食品经营者却“良心大大的坏了”,或随意使用低成本的食品原料、乱用添加剂、或把过期变质食品当做安全食品销售,或用虚假广告夸大食品功效。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速使得国人的食品越来越多地由“外人”制造提供。“外人”主要关注的是赚钱而不是食品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只不过不同于现代西方国家,当代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多数仍以熟人关系为根本,但越来越多地掺杂陌生人关系。由是出现了“一食两制”的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问题,即伪劣食品售卖给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对于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食品经营者则往往选择告知某些“内幕”,让他们不要购买和食用。

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出财富,实际是“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10]211,劳动过程也是生产者自身生命力的消费过程,“个人在劳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6]31。对于财富生产者而言,以尽量少的付出,包括生命成本付出生产尽量多的财富当然是上之上策也,这就是生产者使用技术的根本动因,也是不道德使用生产技术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食品生产方面表现尤明显。马克思对此有过归纳说明:其一,利用科技造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引用法国化学家舍伐利埃的文章说明了欧洲食物掺假的“盛况”,“在被其检查过的600多种商品中,有10、20甚至30种掺假方法的商品并不稀罕”;[4]288其二,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这种丑事达到不可思议程度的地方,则是那些给贫民做面包,同时特别风行在面粉里掺入明矾和骨粉的偏僻角落”[3]589;其三,人为缩短劳动过程中断的时间,如“道格利希博士完全不用酵母,而是用碳酸发酵。他把整个面包制作过程的时间(包括烘烤)从8小时缩短到30分钟”[3]589。

当代中国,生产技术不当使用是不安全食品产生的重要根源,主要表现有:一是在生产环节中,部分农户或企业有意在食品或原料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在辣椒等农产品中添加苏丹红使辣椒颜色亮丽。二是通过造假实现废物再用,如无良商家把地沟油包装成正常的食用油;把过期馒头回收、加工,编造虚假生产日期,重新投放到市场。其三,使用生长剂缩短动植物生长时间,如在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用避孕药催熟黄瓜。这些不良食品经营者使用现代技术生产不安全食品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较大或最大经济利益。

马克克思指出,财富生产,即劳动过程,也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4]208,人类在财富生产中应该善待自然,否则必定招来自然的报复。自然对人类报复的形式多样,除了激烈的山崩地裂,破坏土地质量,改变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造成食物质量问题也是重要表现。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的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4]527;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4]579,实际也是对此种情况的一定说明。当代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与工农业发展导致环境破坏,反过来影响食品生产也有一定关系,如工业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元素未经处理便排入河流、湖泊、海洋,渗入土壤。这些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能在食物链的放大作用下, 成千百倍地富集, 或被稻谷、小麦等农作物吸收后被人类食用, 或在鱼类、贝类等生物积累后被人类食用。人们食之,轻则引生怪病, 重则致人死亡。

生产过程实质是生产劳动过程,劳动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劳动条件。这就意味生产条件不充分,食品生产者就不应该生产食品,否则,生产出来的食品往往只能是不安全食品。对此,马克思曾以面包生产为例进行过说明,“至于烤制面包工作本身,它通常是在窄小的、通风不良或者干脆不通风的地下室里进行的。除不通风以外,破脏水管子还不断冒出臭气”[3]590,而“面包在发酵时就吸收着它周围的各种有害的气体”。蜘蛛网、蟑螂、大老鼠和小老鼠全都“混在和好的面里”,“不管我多么恶心”,——特里门希尔先生说,——我不得不得出结论:面团里差不多总是含有汗水,而且常常含有和面工人的更有害的排泄物”[3]590。如此恶劣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面包,其安全性可想而知了。

当代中国,食品生产者生产能力及生产条件不充分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一,在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背景下,一些从村庄走出来的劳动力转向与农产品相关的食品加工业,却因资本、技术、设备有限大多只能从事小作坊式生产。为了在城市缝隙中求得生存,在眼前利益驱动下,不少人用劣质农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其二,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农村“空壳化”严重,分散的,优质的食品生产、供应在中国广大农村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人口向城市大量积聚,城市对食品需求极度膨胀。广阔的市场和利润空间诱惑着,激发了部分食品生产者的败德动机。其三,减少生产投入是食品生产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安全食品形成的重要源头。据媒体报道,在“三鹿事件”发生前的几年间,国内大型乳品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白热化之际,“牛奶比水还便宜”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爆发之前,消费者大多又愿意接受价格较低、市场份额较大的品牌食品。食品企业只好将更大资源投入到市场竞争,生产投入因而更加不足,由此生产出来的食品自然更加不安全。

三 悖德的交换使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形成

交换实际是交换者彼此间“盈余财富”的互换。由于是以“己之余”换“己之不足”,因而大体上可言交换者不会因交换增加财富。剩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而交换只是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可见,实现交换必备三个基本要件:一是交换主体,即对对方财富有需求的两方,二是交换客体,即非同质的交换物,三是交换主体双方同意交换。

在马克思财富伦理思想中,交换是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6]40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商品成为最基本的财富形式。商品这种财富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4]104。商品是劳动产品,商品交换实际也是私人劳动被社会劳动承认的过程,“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6]40。商品交换者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私人劳动能否变为社会劳动,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4]105。这样,交换主体在自己拥有的商品并不具备真实使用价值时便可能以欺骗等不道德手段谋求商品价值的实现。

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财富交换视角看,根本原因仍在于交换者用于交换的食品自己并不食用。现代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则在于以商品形式存在的食品越来越多,现代保鲜技术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食物可以更长时间地存在于商品流通领域。当不安全食品自己并不使用,而是售卖给他人时,为赢得人们对食物的信任和消费,以获得高额的利益,食品交换者可能或通过虚假广告夸大食品效果,或使用化学手段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一些商业餐厅在菜肴的选料、购买、清洗和烹饪过程中可能不愿对细节充分重视和把握;不少农村地区甚至出现了农民“一家两制”的现象,即农民自己吃的是安全食品,用来出售的是不安全食品。

交换是不同主体间的相互行为,显然,购买者不会自愿购买不安全食品。问题是食品是否安全,购买者本人往往并不具备充分的理性判断力。马克思在论述此问题时指出,分工使商品生产者相互依赖又彼此分离,这种关系不仅不受生产者个人支配,相反,实际上支配着生产者,“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4]129。马克思还指出,商品交换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这意味“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为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由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他们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10]286。马克思这些论述实际上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容易带来一种后果,那就是,商品购买者实际上无法真切地理解交换者提供的商品质量,交换者也可能因为知道购买者“无法知道”而不愿自觉付出充分保障商品质量的成本。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认为交换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形成的重要原因。首先,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消费前无法准确预知即将购买食品的原材料质量、所添物质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是否有农药残留等问题。其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的经销商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最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可以通过添加非法添加剂等使食品达到,甚至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其实,所谓信息不对称的实质就是交换双方理性能力不足,它既造成消费者在无法确知食品安全性时误用食品,又导致消费者行为的“逆向选择”,即真正安全的食品得不到应有的市场评价,由此产生食品交换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交换理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要求,马克思为此提出了三条根本要求。其一,意志自由是交换的前提。在马克思看来,交换是体现交换者意志的活动,因而应是出于交换者自愿的行为,“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为,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10]103。其二,契约信任是交换的根本保障。信任不仅是交易扩大的条件,也是交换得以进行的根本前提。其三,平等互利原则是必然要求。交换中应以等价的商品相交换。按马克思交换三原则说,食品交换过程应做到:其一,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这是尊重人的自主权的落实。为此,在食品的交换中,食品生产标签上应详细注明食品的种类、组成成分以及有无添加剂,是否是基因食品,以确保消费者能自由地实施知情选择权。其二,建立诚实守信的交换关系。在食品交换过程中,任何一种造假行为既是对消费者尊重原则的挑战也是对诚信原则的背离,绝不应实行之。

当代中国,违背交换伦理原则进行食品交换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最终环节。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前行的道路上,国人的人与食物关系从熟悉的食物到陌生的商品转变无法避免。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食物信任机制的转变。在传统中国社会,特别是传统村落社会当中,自给自足的饮食方式维系着人们对食物的绝对信任感。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地别无选择地从商店、餐馆获取食物。食物陌生性及陌生人的食物带给人们的是消费的不确定性和不信任性。城里人不知稼桑,农村人远离城市使得公司+农户这种产业化模式成为小生产大市场的必然选择。结果容易发生公司与农户的互骗行为:公司尽量低价收购农民手中的原材料,农民为多赚钱以量而非以质取胜。无疑,国人并非对交换道德一无所知,一无所动。但对处于现代转型的国人而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依然是决定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标准。食品交换者对待消费食物者往往也是依据关系的远近有差别地对待。这就不奇怪《舌尖上的中国》所描述的本是日常生活的美食却成为现代人心向往之的“贵族食品”。

四 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则与基本对策

由马克思食品安全伦理思想可知食品经营者重利轻义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既如此,坚持义利兼顾、以义取利自然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则要求。作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食品经营者想发财本合乎情理。但无疑,一切提供不安全食品的行为必是悖德行为,因而也是最终必损害自身根本利益的行为。

如果说不良动机是食品经营者轻义重利,去义获利的内在动因的话,那么,不良动机能够得逞的根本原因显然存于社会中。以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情形为例,可以发现主要原因有:其一,一些食品监管者既缺少相关知识背景和专业素养,监管时又见利忘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甚至与不安全食品经营者结成利益联盟。其二,迄今,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重要的诚信制度,如诚信信息征集和披露制度、诚信效果评价制度、诚信惩奖制度等要么缺失,要么不完善。其三,目前对悖德食品经营者,政府处罚过轻,公众失于宽容,致使悖德行为的成本过低。这些给食品安全伦理失序的败德行为留下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犯错者的愿意因而变本加厉,心存侥幸者因而效尤模仿。

针对以上现象,确保食品经营者义利兼顾、以义取利应在如下方面着力。首先,斩断非法利益输送链条。应通过加强、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斩断非法经营者欺骗消费者、蒙骗欺哄监管者的利益链条,在打击违法失德经营者的非法行为同时保护诚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如建立严格的购买使用登记制度, 黑名单制度,严厉甚至是终身禁止情节严重的食品经营者从事食品行业。其次,充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力量,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检测制度和协调机制,强化相关执法权利。再次,努力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食品入市。如建立食品安全回溯体系为标准的行业准入机制,淘汰无质量保证的生产农户和加工手工作坊。最后,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活动始终保持严打、高压之态势,同时,积极发展、壮大第三方监管力量,如成立各种消费者保护组织,对违法企业进行监督和抵制。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经济主体真正关心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这就决定了只要是商品经济,就有可能产生“主动型”不安全食品,即食品经营者违背良知故意向社会提供不安全食品,所以废除商品经济是避免此后果的最彻底方式。虽然这一设想迄今仍不现实,但也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此思想的严谨性与实践指导意义。从理论的严谨性看,既然商品经济必是目的利己的经济,废除商品经济,确立以保障人民真实需要为根本目的的生产、交换动机当然是避免食品安全的根本性举措,“将一个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建立在价值的基础上,进而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国家,看成是一个单纯为了满足国民需要而工作的总体,这是错误的抽象”[4]964。当然,马克思此说法本身也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即便实行商品经济,只要不是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组织起来,未必就是错误的抽象。从实践看,曾经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食品质量方面的安全问题的确较少,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才是食品质量方面安全问题严重的国家。

问题是在生产力未能高度发达时,废除商品经济必将引发食品数量不足的食品安全问题,甚至会因此引发严重的人道灾难。表面视之,这似乎是个悖论。其实,即便它是个悖论,也可以从马克思财富伦理思想那里寻求到解决之道,那就是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同时着力解决商品经济的弊端。其一,兴办可以缩短中间环节,实现有效监督的新型产业模式。如规定食品必须标明产地与生产者,减少转手环节,建立直销方式。美国的社区农业,即本社区周边的菜农种菜,直接拉到社区卖。意大利的“农校对接”,由学校对周边农民进行招标,中标农民严格按照有机农业标准进行生产,学校统一到农场采购。这些模式就非常有实践参考意义。对比视之,我国应努力改变目前的“农超”对接的办法,力推“农农对接”,搞产地品牌,实行每天配送。其二,针对消费者不懂“生产情况”积极推广透明食品业。如把食品生产车间直接向消费者及其代表开放,有消费者的监督,食品生产者会用心于安全,消费者才会放心于安全。

从生产伦理看,生产者的实力与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决定食品安全程度的基础。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与食品生产者生产能力低下也有关。如2亿多小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生产者众,监管者少,监管自然难。马克思指出社会化大生产取代小农生产是必然趋势。鉴于我国小农生产的情形将长期存在,以农协等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不失为使农业生产具有“大生产”特征的有效方式。这方面,韩国已有先例。韩国农产品也由小农生产,食品却非常安全。韩国做法是小农必须要加入农协,农民生产的蔬菜,立马被送到设在附近的加工厂加工分捡,再经过冷链再配送至全国各地。此外,还应鼓励涉农企业下乡,进行全产业链生产,如大型食品企业自己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目前,国内已有知名葡萄酒企业、奶制品企业自已建原料基地,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

从消费伦理看,消费者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食品生产、交换的根本引导。为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健康的消费者。其一,引导消费者安全健康地消费,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现实中,人们往往把食品安全性问题或归因于技术和管理不当,或迁怨食品本身不够纯净。其实,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恰因消费行为不当而起,如一些食源性疾病实际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识误区有关:有些消费者认为全天然食品一定是安全的食品,有些消费者喜欢生食水产品,乳制品蔬菜等等;还有一些食品的安全性实际上因人而异,如一些人对多数人能够安全消费的食品过敏。其二,鼓励消费者与违规不法行为积极而坚决地斗争。普通消费者的确不易察觉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却喜欢硫磺熏出的嫩姜,如果消费者能早质疑,早举报,少些对他人“受害”现象的道德冷漠,劣质奶粉导致的大头娃事件也许可能避免。总之,不时髦地消费生食和原生态食物,消费食品时量力而行,量体裁衣,不对食品经营者违规行为麻木不仁是消费者的明智态度和理智策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12-25.

[2] 唐凯麟.食品安全伦理引论: 现状、范围、任务与意义[J]. 伦理学研究,2012(3):11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 马克思. 资本论: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 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南 桥】

猜你喜欢
食品安全伦理马克思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