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现状的分析

2016-05-30 18:55刘金波
校园英语·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刘金波

【摘要】本文以一堂电影配音活动课为切入点来聚焦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参与活动的观察记录,详细地分析和反思了学生被动化、外在化的参与现状,并提出教师只有树立主体的学生参与观,回归学生参与的实质,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进课堂,才能真正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学生参与 具体活动 现状 分析

目前,就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的现状,我国的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大家对于课堂教学的现状达成的共识: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很多教育一线的教师对此感到困惑。而有些教师想改变这一现状,不断进行教改的尝试。笔者选的此教师,女,35岁,从事高职英语教学近10年,属于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绝大多数"。所以具有代表性。平时她喜欢学习教学理论,这让她在课堂教学中多了份对教学的敏感。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安静被动的学生经常让她感到失落。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她努力使教学内容丰富,并不断变换教学活动。下面以该老师的一堂电影配音活动课为例:

一、课堂设计与过程的记录

“电影配音就是把原版英语电影片段作为英语口语教学的一种重要素材,运动‘赏析模演配编等六个教学步骤,促进学生语言、文化和艺术相结合的学习,形成以听说能力为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门课程”,此教师以《老友记》第十季第三集的两个场景为主题,让学生进行配音表演。

活动课目的: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缓解英语课堂沉默的现状,让每个学生拥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能够参与课堂活动。

设计:

1.对象:以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一个大学一年级班的学生为对象,将其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平均5个人左右。

2.过程:

第一步,根据台词的难易程度,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台词以组为单位进行分派;

第二步,播放影片,让学生进行观看,配音表演处教师进行强调;

第三步,学生讨论(包括语言障碍的扫清,角色的安排),要求每个人都要参与配音表演。准备时间20分钟;

第四步,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配音表演。

第五步,教师简单评价此次任务的完成。

二、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观察记录

1.学生观看视频阶段。视频的观看不是为了娱乐享受,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理解影片,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以及具体情节。教师可以在观看视频前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们能从自己熟悉的知识出发来对影片进行预测,再导出影片。也可以根据影片艺术特点,如优美的音乐、壮观的背景等,让学生能在了解影片的过程中变“观看”为“欣赏”。而在此配音活动课中,学生更多的是在享受影片给他们带来的娱乐。以对课堂观察记录为例:

——该片段观看的时间在20来分钟左右,主要以Ross想要到喷雾晒肤俱乐部将自己皮肤喷成褐色为主线,介绍了Monica, Phoebe和Amanda多年后的见面以及Rachel, Joey 的约会等几个故事。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学生们要观看视频,他们开始表现出异常的兴奋,目不转睛盯着屏幕,持续了几分钟,有学生开始看手机后接着看屏幕。观看Ross喷雾晒肤的场面,以及Rachel, Joey 约会的场面,还有Amanda夸张的表情,大部分学生哈哈大笑(有几个同学淡淡地微笑,还有几个同学莫名其妙地傻笑。)

2.学生参与讨论阶段。在初步了解影片的基础上,师生能够进行互动,共同分析人物的特征,角色的性格以及经典的句子,然后扫清语言的障碍。而在此配音活动课中,学生参与讨论乃至师生间的互动仅仅局限在“语言障碍的扫清”上。其实,语言障碍的扫清只是这个阶段的开始,师生之间可以在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后,进行反复模仿、演练台词。以对课堂观察记录为例:

——讨论阶段学生主要进行台词发音和句子意思的熟悉,对于不认识的单词通过查手机和直接询问老师的方式进行发音和意思的核实。如第一组对于专有名词(Puerto Rican波多黎各人)的发音和意思,在手机找不到答案的情况下询问老师,老师告知发音以及意思。大部分学生采取互帮互助的办法共同排除发音意思上的困难。然后各自准备自己的台词。

3.学生配音表演阶段。配音表演应该是在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的任务充分理解、内化后,转变为自己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再进行语言的运用、肢体动作的使用等。整个配音应该是自己对所扮演的角色再内化角色特征后的的一个诠释。而在此配音活动课中,大部分学生所展示的是对台词的毫无表情的识读,简单的肢体语言的使用也只是对于语言的一个个机械化的指令;有的同学甚至是对台词中单词的逐个音标的拼读、识读。台词只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一个个课堂任务,以对课堂观察记录为例:

——第一组同学的场景是Ross第一次进喷雾晒肤俱乐部时在走廊同服务员的一段对话,该段台词比较简单,考虑到实际情况分给四个男同学,这四个同学有两个同学基础差,平时几乎很少回答问题。还有两个同学基础一般,平时参与也不积极。整个表演,几乎完全没有跟上视频的节奏,自己念“属于自己”的台词。声音小的同学偶尔能听到一个单词;声音大的那个同学陶醉在自己的小天地艰难地咬着一个个的音(甚至没念出一个完整的单词);第七组同学的场景是Amanda进来同Monica, Phoebe 多年后再次见面的一个场景。这组同学是全班表演相对最好的,三个女生搬了三个凳子上来。由于电脑出现故障,由一同学边解说情节边进行表演。四个同学首先对于单词的发音基本正确,但是对于台词中所涉及的单词间过渡的连读、音变、失爆破连贯以及句子的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基本没有注意。根据解说同学的语言,三个角色除了讲出自己的台词外,还伴有简单、羞涩、不自然的肢体语言。

三、学生参与具体活动的深度分析

通过对活动参与三个阶段的观察,“让每个同学拥有说英语的机会,能够参与课堂活动”这一目的从作为观察者的角度看,似乎基本达到。在表演时,课堂气氛热闹,人人都在说英语。为了完成配音表演的任务,几乎所有同学都在课堂上从过去的沉默者变成了现在的“参与者”了,沉默的课堂气氛有所缓和。但就学生参与的实质而言,由于忽略了主体参与的深层次意义,导致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观察记录显示,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参与中人的发展被动化。2004年,Fredericks等人在他们的参与理论中认为: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子类型:认知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行为参与。学生参与的被动化表现为参与中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上的被动。在配音表演的活动中,在认知上,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知识”的记忆。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表层的,他们主要是将老师布置的台词熟悉发音,有的同学进行了识记,没有将其个性化和内化。在情感上,主要表现为一种顺从、服从的消极体验。大多数学生主要是在外力推动下(学生的身份、责任等)被动地来到课堂,又被动接受老师的配音表演的任务,所以在整个配音表演中,体会不到一种快乐,体会不到由影片中的角色给自己带来的一种内在升华后的积极体验。在行为上,学生主要表现为接受任务后的一些具体参与行为,如观看别人的视频、讨论别人的台词、朗诵别人的台词,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参与中自己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和接受的容器,行为只是对外在任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机械化反应,只是没了自身灵魂下的一个个躯壳的简单的动作。

2.学生参与目的、角色的外在化。在大英教改的推动下,大英教师带着先进的教学理念走进课堂,想要改变沉默课堂气氛的现状,无疑,这次旨在给学生提高参与课堂活动机会的活动课中,教师努力在转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参与目的以及角色等方面的误区。

在Natrillo的著作中,学生参与是指学生以主体身份介入某种教学活动并影响这种活动的一种行为。而这种“主体身份的参与”的深层目的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这一目的外化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手段”,有学者对于这一外化目的的展现这样描绘到:教师将教案视为固定的剧本,自己是演绎剧本的导演和主角,根据这份“剧本”中“剧情”发展的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学生仅是课堂表演中的一个配角。在此次活动中,配音表演作为教师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只是教师完成预定教学计划的一种方式。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作为教师实施计划的一个配角而存在着,学生的“积极参与”演变成了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教学梦想”,而被迫地出现在教师用频繁的没有任何思维价值的问答来制造和充斥的一个个热闹场面里,学生在这场面里是孤独的,没有灵魂的,因而是得不到发展的。

上述现象表明,学生参与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形式 化了、被动化了、消极化了。教师只有树立主体的学生参与观,回归学生参与的本质,将这一教育理念渗透进课堂参与中具体可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中,才能让学生能从被动、顺从的消极情感体验中,经过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最终走向革新、参与的积极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在认知上从对自然知识的记忆转向个性化知识的形成,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在行为上从观众的角色,走向演员的角色,并最终成为一个主动的营造者,从而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现状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