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民 陈斌
一、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模拟考察与合作交流形式优越于教师的讲解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并有所扩展。4.指导学生正确运用地图查找地理事物,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
二、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看书、读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和掌握教科书中两节的地理信息。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分组,课后带着目标查找补充资料(可利用书籍、报刊和互联网等),丰富本章内容,扩大地理视野。
第二课时:师生共解。由教师或科代表主持,各兴趣小组在探究的基础上,总结、交流研究成果,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在其发言完毕后可予以补充。
第三课时:梳理知识顺序,归纳、整理学习笔记。强化识记重点内容。巩固练习,及时反馈,检查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利用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怀着无比好奇和无限憧憬,从黑龙江省行政中心哈尔滨乘火车沿京哈线、京包线、包兰线、兰青线,进入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在青海省行政中心西宁停留考察后,转乘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最后到达这次活动的目的地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这样既可以缓解高原反应,又可以领略沿途自然风光。在高原上,我们分成5个科学考察小组(综合小组、地质小组、科技小组、经济小组和旅游小组),有侧重地选择了几个典型区域对我国四大自然地区之一的“青藏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访问和详细记录。每个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分别取得了研究成果,现在将向同学们汇报这次行程的收获情况,希望大家利用好这个交流平台,展示本组成果,查找自己的不足、完善本章的学习内容。
2. 综合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等。找出本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①分别查找中国政区和地形图,确定青藏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该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包括青海省(青)、西藏自治区(藏)、四川省(川或蜀)西部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和甘肃省(甘或陇)的小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 。
②地形与海拔高度:该地区由两大地形区组成。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周围被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所包围。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位于我国与尼泊尔的交界处,海拔8 844.43米,学生都想“爬爬试试”(联想谐音记忆)。高原北部还有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2 600~3 000米,主要位于青海省境内,是典型的断裂凹陷盆地。据考察、查找资料和教师讲解,我们初步明确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古时候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南面的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俯冲,遇到亚欧板块的强烈抵抗,该地区受到挤压,隆起上升成为海拔最高的高原,柴达木附近地区的湖水外泄,成为海拔最高的盆地。这些已被高山上的生物化石(鱼类和蕨类等)所证实,为“沧海桑田”提供了佐证。这里地壳活跃,成为多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③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前三条注入太平洋,后者注入印度洋。)
④我国最大的高原湖区: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我国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等。
⑤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特殊地理现象: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高原红;藏袍“留一手”;缺氧;“日光城”——拉萨。)
3. 科技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气候、水文、植被、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等。找出本区域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地势很高,气温随海拔上升而下降,形成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虽然是盛夏时节,这里却是全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只有东南部的狭小区域,冬季气温在0℃以上。
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全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在2 600毫米以上,仅次于台湾省的火烧尞,这和来自印度洋上湿润气流北上途中遇到青藏高原山地的抬升有关。受降水量、蒸发量及高山冰雪融化的影响,这里的河流、湖泊水量较为丰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附近被称为“中华水塔”。这里的河流多为外流河,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居多,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等;向南注入印度洋的次之,主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形成“世界第一大峡谷”,最深处6 009米,与珠峰有近1万5千米的高差。(长江源纪念碑文:略)
高原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成为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区。东南部受地势影响,横断山区和藏南的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由山麓到山顶依次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积雪等。
高原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比如水能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矿产资源中以柴达木盆地最为集中,钾盐、煤铁、石油、天然气、铅锌储量较大,其中察尔汗盐湖的盐够全国人食用800年,是最大的钾盐基地(更有趣的是这里的人们竟然用盐修了很长的一段公路)。因此享有“聚宝盆”的美誉。由于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日照强,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西藏首府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加之地质原因,这里还有可利用的地热能,雅鲁藏布江谷地是我国陆地上最有远景的地热能源区。羊八井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这里的河流水量大、落差大,丰富的水能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青藏高原上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自然奥秘,吸引着国内外大量的科学工作者、登山队员和旅游者。攀登珠峰、考察冰川雪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探险等。
4.经济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状况,找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影响的事例。
由于青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这里人口稀少,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
高原区的植被主要是高寒草原和草甸,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牧区,(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联想缩记为“内心清晰”),形成独特的高寒畜牧业,这里的毛纺织工业较为集中在西宁、拉萨、林芝等。柴达木盆地中矿产资源丰富,格尔木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青藏高原区海拔高、气温低,又形成典型的“河谷农业”,农业区主要分布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等,主要种植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等,由于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农作物产量较高。主要牲畜有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还有藏绵羊、藏山羊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该地区发展高寒农牧业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是: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农作物积聚大量养分;温度较低,农作物的生育时间延长,使麦类作物穗大、粒重、产量高。不利条件是:气温低、无霜期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由于这一地区“高、寒”的特点,人口稀少,农田、村镇、城市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青藏高原的交通受自然和社会等条件的影响,建国前极为落后,货物运输靠“高原之舟”牦牛,过河靠溜索等。建国后,修筑了青藏、川藏、新藏、滇藏等公路;有“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已全线贯通;多条民用航空线通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三江源地区: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环境问题:①“天灾”: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本区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②“人祸”: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三江源地区的环境恶化。
5. 旅游小组
主要任务:考察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高原上有许多旅游景观,我们领略到的独特自然风光有:雄伟的珠穆朗玛峰;雪峰连绵,冰川纵横的高原景象;许多大河发源于此,高原边缘山高谷深;高原面上,湖泊星罗棋布;藏北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成山”,与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我国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等构成巨幅的“湖光山色图”。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悠闲自得的藏羚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金碧辉煌的拉萨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典范。可以欣赏到丰富的藏族歌舞、牦牛比赛等。
这里的传统民居多见平顶碉房。饮食有青稞酒、酥油茶、主食酥油细糌粑和牛羊肉。
归纳总结:师生共结
按照高、寒→冰、雪→河、湖→草、漠这条线索识记,同时掌握:“两个一”(一条铁路线、一个最大的钾肥厂);“两个二”(二种能源、二类电站);“两个三”(三大牲畜、三种农作物);“两个四”(四条公路线、四条航空线)。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希望大家以后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勇于考察探索,为揭开祖国的未解自然奥秘而奋斗,为“援藏”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综合式板书:
青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