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莲
如果说阅读是对信息的吸收,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反馈,写作不仅是语文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社会观察力和语文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认知水平和评价水平的综合体现。文如其人,文章就好像一面反光镜,它反映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体验及认识,等等。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细心观察,自我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素材,写作就是空谈。积累是写作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积累的途径都有哪些呢?首先是自我心灵的积累。如兴趣、爱好、情感、喜怒哀乐、感觉体味等都是易积累的对象,很多学生认为难的原因在于自己忽视了自己,未养成观察自己的习惯,没有产生自我表现的欲望,没有做到对自己情感的真正抒发。其次是自然,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最后是人文艺术类知识。音乐、美术、文学、影视剧以及文史哲学、天文地理书籍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很有价值。
除了积累,还需要细心观察,社会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写作的对象,都有可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见,如果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注重积累、留心观察,好文章就能脱颖而出。
二、广泛阅读,付诸实践
读是吸收与积累的过程,写是运用转变的
过程。阅读广泛固然重要,但只是其一,最根本的还是要付诸写作实践。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有明确规定,中学阶段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可见,练笔至关重要。
此外,教师还应着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任何一个角落,一个场景,一个眼神甚至于不起眼的零碎琐事,都有可能触发我们的灵感。况且,写作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记录的内容本身就是所闻、所见、所感、所发。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没有观察就没有灵感,没有感受就没有真情的抒发。
三、敢于创新,勇于表达
当前的素质教育贵在“创新”二字,写作上首先应力求题目新,跳出俗套追求新格调。如在一次以“书”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位考生以“都是书本惹的祸”为题,紧紧围绕“祸”字展开了描写,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全班百片镜片逐渐加厚的真正原因,最后将罪魁祸首绳之以法的新奇情节,又从侧面为青少年敲响了应保护视力的警钟,别具匠心,令人回味。
其次是文章的选材新、立意新,这是关键,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只有新才能吸引人,也才能不落俗套,也才能出现一批批的文学佳作。所以写作上只要赋予新奇的思想,调整视角,用创新的眼光去审视教材,运思谋篇,美文定能扑面而来。若能“横”瞧“侧”观定给你“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愉悦感。
四、消除恐惧,激发兴趣
有的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在于其对写作毫无兴趣。兴趣是激活剂,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的教师只是依靠讲细、讲明、讲熟,但始终没有讲通、讲活,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只有学生将一切内化为自己的行动,自发学习,愉快学习,愿意学习才行。尤其是文学素质的培养一旦离开兴趣、才气,甚至悟性的辅助是很难做到的。
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有许多,如用倾听音乐的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利用读、讲、评学生习作的方法撑起学生精神的支柱,用投稿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用摘抄学生习作中精美语句的方法圆学生的“名人”梦想,用口头编故事的方法归还学生的思维空间,等等。这样学生总处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消除了恐惧感,写文章就轻而易举了。
五、创设情境,诉说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口书是也。”语文写作也同样需要渲染意境,创设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景动人,使情感人,使事育人。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真正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写出实实在在的东西。
例如,有一年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学生有的在楼台远眺,有的追逐打闹,嬉戏玩耍,笔者见时机成熟便借机以“雪”为话题,让其书写感受。有的学生在此情境中,大显身手,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再如一次自习课上,班内很乱。学生串桌打闹,谈笑风生,笔者一进教室一声令下“定,谁也不许动”,之后,以此为话题进行写作,有的学生表述道:“随着老师的一声定身法,我们几乎摆齐了十八罗汉的阵势,向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千奇百态。”
可见,情境的创设对写作至关重要,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触发灵感,使学生有感而发,诉说真情。
综上所述,写作应纵观全局,承前启后。只要加强练习,注重积累,敢于创新,勇于表达,作文这座堡垒定能攻破,学生写作能力也定能提高,语文教学也才能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学(0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