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依然没有老,它只是因为
缺少变化而显得有点陈旧。
枣树上,几只麻雀发出像从记忆里
升起的单调又纯净的音符。
一口水井把自己埋藏在地下奇迹般地
通过一根水管,向风云莫测的尘世
输送表里如一的赞颂:哗哗哗。青苔
在硬化的地面描绘时光的耐心。
种在围墙上破损的泥桶里的葱
把翠绿发育成一种尖锐的挺拔。
落叶预示着秋天开始在一阵雨后
降低抒情的温度,打算用白描的手法
来完成对形象的重塑。
在北窗的明亮里,阅读是多么的愉快!
她的美
她的美在于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
流露的自然,在于在沉默中
对身体的接纳;在于对不可抗拒事物
保持一种痛苦的服从;在于
对自己的形象有着漫不经心的装饰。
显然,她的严肃不是来自一种
批判的意志,而是熟悉黑夜的
星光所闪现的冷静 。
在这个初冬的早餐,她穿着
草绿色的上衣,搭配
深灰色的牛仔裤,一双适合
外出郊游的红蓝双色的平底鞋,
迈着小心翼翼的脚步,在大街上
从我身边走过:她那高挑的身材
赋予她的青春一种补充性的骄傲。
一顿乡村的晚餐
许久没有跟父亲、母亲与大姐一起
吃一顿晚餐了。自从父亲
得了脑血栓,他整天活在
对过去的回忆与死亡的恐惧中,
现在,他的右手开始抓不住筷子,
只能用瓢颤抖着往嘴里塞食物。
母亲坐在轮椅里,她的双耳失聪,
与她的丈夫抗争了一辈子,如今的她
像水潭里的枯荷 ,等待永恒的墨色
贯注虚空的热情。
大姐的忧愁是雨水中降临的夜色:
深邃又无边。我得克制悲伤,
克制脢涩的中年带来含混的意义;
克制不明朗的日子
积压了几个世纪的哀怨。进入冬天的夜晚
是多么的沉静:一顿乡村的晚餐
又是如此的汹涌!
高 度
他用叉车叉起一叠板材,不断地
向上升,把站在板材上的我
升到一定的高度,高到足以俯视
整个车间,许多男女在地面上走动,
抗拒重力的吸附,让自己的身体
活动起来,以便完成生产流程
所决定的责任与次序。
我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
被劳作束缚在时间的薪酬里,像大多数的
男女不得不把自己降低到
廉价劳动力的社会阶层。
我从未有过高高在上的感觉,从未有过
拥有辽阔的视野而产生虚妄的念头。
叉车以垂直的方式
把我的身体送到一种
足以容易让人产生伟大的高度。
我停留在空中,如果不为了
给液压机的油箱里加润滑油,
如果不是这位肥胖又势利的车间主任
给了我这一次机会:我怎么会拥有一种
暂时摆脱卑微与艰辛,摆脱
工业时代的疲惫与强迫,
获得自由的感觉?
当我看见大海的时候
当我看见大海的时候,
是多么的惊喜,是多么的熟悉;
它的蔚蓝有着梦的气息,它的浩瀚
像无边的想象 。
与其说它闪现在你的眼前,不如说
它用它的深渊填满它所拥有的一切。
赤脚走在沙滩上,感受它的波浪
在筹措中吐露永不屈服的顽强。
当我看见大海的时候,才知道人生
其实是一种无法概括的范畴,你航行
在它的意义里,试图找到
你得以存在于世的理由与目的。
当我看见大海的时候,它以一种
袒露向我涌来水天一线的启示,
对我的探问给予饱满又深情的冲洗……
午 休
安静下来的车间像一个
简易的临时搭设的场景,以配合
这些工人阶级的劳动妇女的登场:
她们不是要在剧情里
扮演需要观众接受的角色,
也不是为了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
传达一种令人费解的寓意。
她们坐在板凳上,沉浸在工作的停顿
带来轻松的惬意里,用一种同志式的热情
交谈彼此面对的生活:
理想的美妙来自对现实的救赎。
显然,这些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在资本追逐利润的构造中
找到一种存在的价值感。
放在工具架上的割刀,钉枪,美纹纸,
流程表,彩笔,这些工具
组合成一种技艺,考验她们
适应生产的能力;此刻,它们
只是一种细节不断给场景
增添阐释的意义。
她们突然恢复个体的孤独,被释放的温情
所诱惑——她们聚在一起
以零碎的谈话或静默的沉思融入
这个工业化的布景中赢得
一种现实主义绘画中
特有的灵性色彩与朴实的光辉形象。
抓住它
抓住它,紧紧地把它攥在手心里。
它是多么的容易流逝,又是
如此的善变。
这一次,你抓住它,并没有
打算放手,而是死死的把它扣住,
不让它有任何逃跑的机会。
把它紧紧地攥在手心里,让它
感受到来自身体内部的决心与力量,
让它体会到你的痛苦是多么的深不可测。
抓住它,它就会把时间带回来,
带回你的身体:命运即渊源。
在梦里
在梦里,我看见自己出入各种
艺术沙龙与文化活动场所。
我发现我的穿着时尚又朴素,这符合
一位诗人的形象:对时代的投入中
保持一种疏离的谨慎。我在众目睽睽之下
朗诵我的作品并发表
人是怎样在他的行为与感受中
获得存在意识的讲话,我乐于这样做。
因为语言是一种显现,是历史在发生的
途中洞见它的影子,洞见
它无法逃避的一刻:这是我的秘密,
我有意繁殖它并试图掌握它无穷的变化。
我熟悉此道,乐于在一小撮人类当中
表演它,乐于成为孤独的使徒。
在梦里,喝酒,聊天,写作,与不同的女人做爱,幻想自己是另一个亨利·米勒。
作者简介:龙安,原名毕伟生。1972年出生于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个小山村,从高中开始写诗,高考落榜后,回家务农,写诗已有十几年载。曾在《诗刊》、《星星诗刊》、《绿风》、《创造评谭》、《扬子诗刊》等发表诗歌两百多首。现担任诗歌网刊《春台》的总版主,曾自印诗集《晚春的夜》、《一位狩猎者的笔记》。出版诗集《光阴的记忆》。现为自由职业者。曾获2011年年度中国青年诗人批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