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拔尖人才教育实践研究

2016-05-30 13:54曹宇张梁
亚太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空间

曹宇 张梁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62-02

古今中外,对教育的关注往往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腾飞的先兆。在上世纪上半页,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就提到过人才培养是中国振兴的重要依靠和手段。在全球化转向的当今时代,教育的实践也应走出地理限制,从空间开始、为空间服务、依托空间格局、伴随空间拓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正式出台意味着多年来在争论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最终完成了顶层设计,进入了正式实施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要布局,这一蓝图的建设实施凸显出对拔尖人才的需求缺口迅速增大,对拔尖人才培养提出更紧迫的要求。

一、创新培养人才视角拓展人才培养思路

跨区域空间视域有益于“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有利于京津冀区域发展全局谋划。然而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地区发展的水平差异,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实现建设创新驱动、构建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尚无明确的方案。未来关于空间社会学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学科交叉,相信会从空间认识论的理论出发,强调高等教育创新的实现必然需要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摆脱传统时空观的束缚,从而缩小地理空间的差异,进而发挥社会空间的力量,在新的空间视角下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拔尖人才的培养。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立体、全面的空间观的视域下进行积极的转向,以克服该地区空间不平衡性带来的相关问题。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优秀人才;第二,以学生为主体,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自由和权力;第三,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第四,实行真正的研究性教学。拔尖人才贯通培养是以本科生教育为出发点,以研究生培养为目的的教育。针对拔尖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贯通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对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相互割裂的一种弥合。只有不断优化培养体系和培养内容,改善培养方法与手段,从而达到全面合理衔接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才能不断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京津冀高校跨区域空间协同发展的方式与策略

(一)对口扶持、帮带推送

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作为全国最集中的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区,北京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起着火车头式的重要作用。天津市的高校虽然和北京相比,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一定差距,但也有一些国内著名学府。而围绕京津的河北地区高校发展水平却较为落后,整个河北省境内没有一所985、211院校,唯一的一所河北省属211高校却位于天津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逐步开展,目前,北京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逐步外迁的计划。据有关消息,北京市的一些高校已确定了将本科培养外迁的方案,在这种情况下,京津冀跨区域高校间的合作将会更加便利和通畅。在北京,一批高新企业、高校已在“中关村”这个平台上辐射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中关村多家企业、高校积极与天津、河北各地开展合作,北大、清华等高校与天津、河北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仅北大就与天津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70余个;与河北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60余个。这些举措均体现了对口扶持、帮带推送的合作方式。

(二)联合培养、定向就业

目前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已很好的落实了少数民族骨干的培养策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大批人才的参与和推动,政策的引导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在京津冀高校中开展对特殊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对三地协同发展,产业转型起到推动作用。如今京津冀的环保问题已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更是关于京津冀三地民生的重要内容。在环保压力的驱动下,同时也是为了改革发展模式,产业升级势在必行。然而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的是技术的更新与使用,在其中人才的作用将是重中之重。因此,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可以通过三地有针对性的联合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可以采取定向就业的方式,保障人才的储备。

(三)流动工作、扩大辐射

京津人才聚集区有大量的人力资源储备,而与其紧密相依一衣带水的河北却是人才匮乏的重灾区。由于京津天然和客观的优势,对人才的吸引非常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京津人才引入河北比较困难。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可发挥河北独特的地缘优势,即便捷的交通能力,环首都经济圈的有利优势。如果不能讲人才长期引进,至少可以将河北作为人才流动站,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引进人才流动工作,将人力资本的作用扩大辐射面,这样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

(四)有的放矢、协同攻关

如何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莫过于让专业的人才从事他们专业的工作,解决专业的问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定要重视需求的导向。列斐伏尔曾经指出,在现代制度下,空间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同时空间也成为一种消费对象。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结合独特目前包括跨空间区域的产学研相结合,以服务空间区域为目的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对于当前及影响区域、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需要培养一大批尖端高水平人才。高校、政府、行业要积极行动、紧密配合,形成产学研相互贯通的培养链条,让拔尖本科生尽早、尽快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参与到重点技术的攻关中,从承担微小工作做起,贯通到研究生阶段继续培养,从而在人才培养环节上真正实现有的放矢、协同攻关。

三、夯实基础、交叉学科、全面发展

何谓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精深的专业造诣。其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具有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然而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并非易事。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今中外,有多少青年才俊、少年天才拥有非凡的智慧、聪明的头脑,但却没有实现最终的理想抱负,成为抱憾终身的“伤仲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要想培养出真正的拔尖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育工作。

(一)夯实基础

再聪明的头脑,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想象力越丰富越可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而难以成为真正的创新思想。因此坚实的基础是实现拔尖人才质变的量的积累。基础不仅仅是指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包括实践素材的积累。即感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的升华都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交叉学科

学科的交叉是指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科的专门化精细化的趋势越来越向极致化的程度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转向,学科的综合化、多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就成为促进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交叉才能产生火花,交叉才能产生创新,交叉才能衍生生产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便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全面发展

有人认为拔尖人才就是专业人才,只要发展个别专业的技能即可。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某个领域如果能成为拔尖的人才,需要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学科或一个行业的先进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视野、一种认识论上的远见真知。为了达到人才的全面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通则模块课程设置。其中除了和本专业相近的学科基础,还应包括哲学、社会学和法理学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论,增强学生的方法论。第二、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科研钻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心理调节能力。这些能力素质是保障个人向更高层次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资本的当今时代,拔尖人才无疑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除了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导向外,具体的实践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在这个背景下,“长周期”拔尖人才的培养就体现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空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创享空间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协同进化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