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美术比较

2016-05-30 10:48志勇
大东方 2016年1期
关键词:批评比较美学

摘 要:中西美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发展,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向对应的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比较不是较量,不是竞分高下优劣,而是通过剖析、发掘、探寻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美术;批评;美学;比较

比较是鉴别,但首先是思考和认识,是较为深入的认识。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而形成的艺术形态,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具有向对应的关系。它们各自的特点也正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比较不是较量,不是竞分高下优劣,而是通过剖析、发掘、探寻它们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这种特殊性的原因。比较也是一种对话、交流俄和沟通。这一过程必然会促进二者之间的相互了解、融合。在这里,我们把“比较”作为一种认识的方式和方法。

中西美术比较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这需要一个切入点,就是决定从某种角度进行剖析,得出结论。下面从艺术批评、中西美学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对进一步了解中西美术的根本差异是有益处的。

一、中西美术批评比较

中西美术批评比较,是批评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从美术学的角度看,在理论形态的美术中,批评比较是一个重要的分支。比较不仅要看到二者各自内部的差异,而且更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审美观念、观察方式、创造手法的不同,中西美术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无论绘画、雕塑、建筑还是工艺美术,都存在着种种差异。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一尊敦煌雕塑和一尊希腊雕塑,一座中国式建筑和一座西式建筑,能从许多方面找出“不一样”的地方。

(一)形式与内容

形式和内容是美术批评標准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当你面对作品时,无论是油画还是雕塑,总企图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完整地把握。形式在西方受到格外的青睐。古希腊就提出了形式美的问题,并把形式美作为造型艺术的重要标准。文艺复兴对形式的探索是广泛而深入的,透视、解剖、比例的讨论进一步展开。人们发现,以往的形式法则已不适应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形式就是内容的认识似乎太简单,形式自身又因艺术种类的不同有着种种的差异。形式主义批评很少过问作品的主题、社会等因素。艺术的发展关键是形式的变化,不同时期的画家和同一时期的画家面对同一题材,表现出来的形式各不相同。题材没有变,变的是视觉方式,仅把艺术风格的转变解释成精神状态的转变是片面的。

总之,在西方美术批评的天秤上,形式与内容,有时轻此重彼。有时统一,有时对立。摆动的幅度较大。

(二)形与神

如同内容和形式在西方美术批评中的分量一样,形与神在中国美术批评也是举足轻重的。形、神关系的探索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探讨非常深入。

中国艺术家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反映,从主观上要反映出画家的意,从客观上要表现物象的神,这便是中国的传神论和写意论。如顾恺之的传神论;南齐谢赫的气韵生动;张彦远的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当推顾恺之的传神论。传神论的产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而传神则是中国美学史上重要的美学命题,也是我们民族艺术美学的一个很高的境界。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所谓形神,当时都是针对画人物而提出的,100年后,南齐的谢赫又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是中国艺术美学上的第一次系统总结,被后人誉为,千载不易的理法,传神论,一方面由人物画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缩,“传神”一词渐渐成了肖像画体裁的专用语。

二、西美学思想比较

近年来在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有种种讲法,如:中国讲究言志,西方讲究摹仿;中国讲究传神,西方讲究逼真;中国讲究致用,西方讲究非功利;中国讲究写意,西方讲究写实;中国强调表现,西方强调再现;中国强调神韵、意境;西方强调形象、典型;等等。这些讲法都是根据中西艺术的实际概括出来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说法少有些片面。

(一)言志与摹仿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确一直主张“诗言志”。西方的美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就强调摹仿,主张文艺是摹仿。柏拉图有文艺是镜子的讲法,奥古斯定和达?芬奇也有此一说,正由于西方美学强调摹仿,所以“镜子”之说,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很流行,但不能就此下结论说,西方美学思想就讲摹仿而不讲言志。

(二)真实性

真实性一直是西方艺术和西方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原则,西方现代主义流派与西方古典美学思想的差异不在肯定或否定现实性,而在怎样认识现实性。于是以“真”为基础的西方美学思想,强调艺术的独立地位和作用;而以“诚”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则强调“乐”必须为“礼”服务,“文”则用以“载道”。

(三)自由与自然

温克尔曼强调,希腊艺术之所以优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自由。古希腊艺术的繁荣,确定了艺术独立自主的性质和它自身存在的目的。正因为认识到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本身,西方的美学传统才无不尊重艺术的独立地位,为艺术而艺术,纯艺术的理念才会应运而生。于是,艺术的自由给予了人的存在、人的理念更大的自由空间。

(四)形似与神似

西方古代的美学思想,认为文艺的本质是摹仿,因此非常强调形似,即怎样通过虚构的形,把对象生动而又逼真地描绘出来,尽管西方所追求的,并非仅仅是惟妙惟肖的表面真实。中国早期绘画美学思想也是强调形似的,如书画同缘,画法源于书法的“象形”之说,就是从形似着眼。

三、小结

20世纪,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东方的文化形态也在与其它民族接触中发生变化。西方艺术的发展不同于东方艺术,它也具有辉煌的成就,其许多成功之处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的绘画对外来文化不应该是移植,而应该用画家的心灵去感应,保持自己艺术的独立性,发展新型美术,中国美学既要接受越西方,向着现代和谐的方向延伸,不但要发展自身的传统,还要超越自身的传统,去追求新的美学思想,让中国美术在世界艺术潮流中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力图达到艺术现代感和民族感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杨柳梦.中国画若干问题的思考[J].美苑,1997,(8).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孔新苗.中西美学比较[M].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志勇(1978.4— ),蒙古族,男,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讲师,雕塑方向,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批评比较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妆”饰美学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