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良
在明代中后期的官场中,儒家政治文化中的为官本义已经丧失殆尽,很多人将出仕做官当作一桩“买卖”或者“生意”。自弘治以后,由于科举导致学仕分离,人才登进存在的弊端,考察、监察制度的缺失,以及官俸微薄且追求享受,最终导致官场病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为己徇私、虚文矫饰、软熟谄佞、苟且推诿、奔竞钻营、贪贿黩货等,至嘉靖、隆庆以后更成病入膏肓之势。明代官场生态的变化乃至官场病的形成,固然其病根不一,然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人心趋变所致。按照儒家的正统观念,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人人亲长,则天下太平。明代中期以后的人心,不良于行且不听父兄教诲者,比比皆是。人心一坏,势必导致为官本义的沦丧,官员不再讲究风节。可见,士人风节,关乎居官之德。
(《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