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利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灵魂、最高境界皆是诗意。语文教学在诗意光辉的笼罩下,可以令人流连忘返,品味无穷;可以使人心灵净化,意会情蕴;还可以唤起情感,引发审美体验,怡情冶性。
一、诗意课堂和其特征
什么是诗意?诗意指诗的意境,它给人以美感,给人以强烈的抒情意味。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来描述现实或想象,借以表达自我的感受。诗意的课堂,即是建立在诗意基础上的课堂,它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直接或委婉地呈现出一种抒情意味,给学生以强烈的美学冲击,最终达到其全面素质的提高。概言之,诗意课堂特征如下:
1.诗意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
诗意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它的元素是和谐、融洽和平和中正,拒绝淡漠、割裂和暴戾恣睢。
很多人长大后,仍记得当年自己的语文老师,记得他的一堂精彩的课,甚至记得他的一句口头禅。为什么呢?语文老师的儒雅风度,优雅谈吐,横溢才华……足以让他们心醉神迷,不能自已。语文老师总是轻言巧语,幽默风趣,让人如坐春风。来一个“神经质”的语文老师还可能不时表演一个行为艺术。听语文课特别轻松,可以窃窃私语,更可以高声发表意见;最佳境界则是直接跳上讲台自己来一段。
有位名师强调,上课是可以“神聊”的,尤其是语文老师!神聊是语文老师的特权。遇到喜欢神聊的语文老师是学生的幸事。从《剪灯夜话》说到《扪虱新谈》,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信手拈来,悠悠道出。此时学生如痴如醉,如梦如幻,下课铃响而流连忘返。
2.诗意的课堂燃烧着激情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含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诗意的课堂首先会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使教学呈现出系统的情感教育过程,以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教师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和对假恶丑的仇视鞭挞,即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情化自己”,做到深刻地感受文本带来的欢乐和痛苦、幸福和忧伤,课堂上则是水到渠成地尽情表达。此时,教师的激情感动了学生,学生随之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种熊熊燃烧着热情火焰的课堂,能没有奇迹发生吗?
诗意课堂上,老师不会为自己流泪而羞涩,不会为引吭高歌而羞涩,他知道,一个本色率性的老师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爱戴。
3.诗意的课堂是空灵的
诗意的课堂讲究空灵。一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往往会主动积极地探寻课堂留白的内容。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同样,没有留白,也就没有诗意课堂。诗的魅力是讲究空白艺术,追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期待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再创造。而诗意的课堂教师必须少讲而精讲,要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去合作探究,它要求学生向课堂两极——课前、课后拓展延伸,即通过课前的预习要求,课后的开放性作业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质疑思辨能力,补足课堂留下的空间。
譬如,每个学生都有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这个时间段,就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期。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诗意课堂善于创设并及时抓住这样的空白情境,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于是,在诗意的补白中,学生的“力”和“美”得到完美呈现。
4.诗意的课堂是美的化身
诗意的课堂当然是美的。这样的课堂师生注意形象美。席勒说:“轻视外观,就是轻视一切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仪容体态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引起学生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注意自己的仪态,力求留给学生良好的整体形象。
这样的课堂师生注意语言美。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魏晋文人则常借玄学彰显自己的风流。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追求明白晓畅、优雅得体,融文学性、科学性于一体。而我们的学生则是学习用温和的语气辩驳诘问,用理性平和的态度来质疑探究。
二、诗意课堂的营造
1.认识课堂的育人本质
课堂是组成学校的最重要元素,是学校培养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场所,它的任务绝对不只是让学生考个好大学,它有着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课堂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的地方。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这里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学习方式,得到教师的科学的人性的关爱和指导。可以说,学生成绩的提高,只是课堂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更重要的工作却是对学生充满活力、激情和进取精神的性格的培养,是对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培养。
一个人的价值体现,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应看他奉献了什么,教育过程不能引进“丛林法则”。培养学生的诗人情怀,把博爱和崇高、阳刚和阴柔、粗犷和细腻引进学生的心田,远远比多考几分来得重要。当然,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它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营造课堂教学的诗意氛围
课堂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批文入情,由情入境。“入境始觉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情体验。
诚然,师生的形象美、语言美、课堂的结构美等都是诗意氛围营造的必然要素,而教师尤其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还应该考虑到诸如课间音乐的选择、导语的设置、各种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语言、回环起伏的流程、抒情优雅的音乐、一串串精美的诗词的引用等等,足以唤醒学生情感,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感受课堂教学的诗意情怀
“人生本是有情痴,此恨非关风和月。”面对“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暮春季节,林黛玉和焦大的感受绝对是迥然不同的。月缺月圆,花开花落,本自然之规律。但是,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当然应该为之感慨、为之叹息。诗意情怀拒绝感情的粗粝麻木。
教师首先必须充盈着一种诗意的情怀。“诗有别才,非关书也。”如果不是出自本性,而是为“情怀”而情怀,便脱不了附庸风雅的恶俗。当然,文化是一种习得、积累、濡染、浸润、涵泳、创新的过程,高雅的秉性完全可以后天获得。诗意课堂,教师不是诗人而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更要是学生诗意气质的引导者。在教授学生唐诗宋词时,我感觉到,学生特别认真,特别“乖”。我说,“多读多背,女孩可变成淑女,男孩就是绅士了。”学生们欣然认可,于是,早读课基本不需督促,他们读书神情专注痴迷,声音珠圆玉润,让课堂充满了诗意。很显然,当教师的心在唐诗宋词里摇曳之时,也就是学生们熏染感动成长之际。
师生在诗意课堂中相互叩问、相互聆听,他们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共同走向诗意的栖居;而当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当我们的孩子在诗意的语文里徜徉,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成绿意葱茏、鲜花盛开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