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枚
中国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题之所以受到课标高考命题组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从一个侧面考查了考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力。它以古书文本原貌形态的文言语段为材料,模拟古人读古文时的状态和心理,不仅能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能让考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人读书时的心理感受。
高考文言文断句命题,最早见于2004年北京卷。近年来,这一考点不断被自主命题的各省(区、市)采用。这一命题趋势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只有研究断句命题特点,总结解题规律,了解命题走向,预测命题趋势,才能在复习备考中有的放矢,立于不败之地。
一、全国2016年高考文言文断句命题特点
由上表可以看出,2016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考查呈现如下特点:
1. 2016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Ⅲ卷都加入了考查断句的队伍。用考查断句形式来考量考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将成为一种趋势。
2. 主观型试题(用“/”标注断点)较少,只有起步较早的浙江省坚持用主观题型命制。客观型试题(选择用“/”标注断点正确的文句)居多。从试题难度来讲,主观型试题难度明显大于客观型试题,对考生语感要求更高。
3. 文句的选用有的来自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语句,有的来自独立文段或独立文段中的句子。就近三年高考断句考题而言,由单用走向合用,出现由分而合的趋势。2016年高考断句考题除了浙江省继续坚持以独立选文命题外,其他的无一不是使用阅读文本中的语句。这应该是回归文本整体性、完整性,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文句的整体性、文意的完整性),注重文意理解与文句理解结合的命题理念使然。
4. 2016年高考断句考查的文句一般能体现出文言文用字、用词、用句的行文特点;所选文句主干词、修饰限制词、造句功能词,充分体现文言文特点,突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在言语中独有的造句功能;所选文句,突出文言基本句子结构以及对称工整的表达特点和特殊句式语法特点。
二、文言文断句解题技巧
在高考考场上,如何才能快速准确断句?下面重点以2016年浙江卷文句为例,简析如何准确断句。请看下面一段文句: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1. 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对文句“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通过诵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文段主要是讲进言的人,认为天下已经安定大治及“我”对此的看法。主要分两层,一是进言人之意;二是“我”对进言人的评价。基本上了解文句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示例]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2. 抓关键性词语,寻找突破口。
(1)标名词(或代词),定主宾
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重要名词,特别是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事名、物名、官名、族名、国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段“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的名词(已标着重号),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示例]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2)找动词(形容词),定谓语。
一个句子的谓语部分一般是由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充当。如果能抓住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也是断句的一种手段。
找出文句“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的动词(已标着重号),句子差不多就断开了。
[答案示例]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3)看虚词,找位置。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找出文段“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的虚词(已标着重号)也能帮助准确断句。
[答案示例]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4)察对话(或引语),定句读。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
找出文句“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的对话标志(已标着重号)能够帮助快速准确断句。
[答案示例]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需要注意的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5)依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特殊句式,要想准确断句,就必须对这种语法现象了然于心。①基本句式如:判断句式:……者……也、 ……者也;被动句式:为……所……、 受……于……②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 、不亦……乎、 如……何、得无……乎,等等。
找出文句“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的固定句式(已标着重号),可减少断句失误。
[答案示例]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6)据修辞,巧判断。
文言文是比较讲究修辞技法的——顶真、排比、对仗、反复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且古人行文优美,注重对称,一般句式较整齐,四六句居多。利用好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断句了。
文言文断句以客观型试题(选择用“/”标注断点正确的文句)居多,做这样的题型考生也应该懂得一些技巧,可以更快速地断句。如: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016课标全国卷Ⅰ,4)
A.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客观型试题,可以先观察选项之间的差异再作比较,这样可以更高效地点断。此题四个选项的第一处差异在“盗悉窜他境”的划断上,而两种点断都符合语法结构。此时可以回到语境中分析这两种断法在表意上的区别。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突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应是“盗贼悉窜他境”,断成“他境至夜户不闭”是不符合文意的,所以就能排除C、D两项。再从语法上考虑,B项“尝有使客亡橐中物”是合理的点断,于是答案水落石出。
相比起主观型试题的一处断句不当就可能连错几处的“巨大损失”,客观题的命题形式很明显给人更多的提示,让人安心许多,这也无形中降低了命题难度,考生在这种题型上应该树立信心,“势在必得”,强化抢分意识。
高考原题是最好的训练样本,厚培知识土壤、增强文言语感的同时,在每次模拟考试包括2017年高考前反复重做近几年的高考原题,不断思考、印证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还可能怎么考”,对每个考点都做好至少近三年溯其源流的分析整理,对科学备考应有裨益。须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