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泽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而学校是培养花朵的重要阵地,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让人不得不忧虑的是当前青少年犯罪却呈现上升态势, 犯罪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犯罪主体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这不仅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学校教育方法不当,也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学生;法制教育;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智育,忽视德育,忽视法制与道德教育。诚然,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最终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对学生处分缺乏慎重考虑和处分后对被处分的学生放弃教育。
对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进行处分,是教育、挽救学生的一种手段,若运用得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警告、震慑作用,使之不敢、不会再犯;若运用不好,则会使受处分的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自暴自弃,在邪道上越走越远,从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3、法制教育的缺乏或者流于形式。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比如,有的学生强行向其他学生索要钱财,以满足其不良消费,这些人感觉这些都是小事,压根没有和犯罪联系起来。
4. 中學教育不完善。初中升高中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初中毕业的青少年一般才15岁左右,这些青少年流向社会后,由于年幼,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左右,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是青少年犯罪和初中以下学历的犯罪都占犯罪群体的80%以上的重要原因。
二、学校预防犯罪的策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又是塑造人格的地方。学校教育对预防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搞好了就会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青少年来说, 在学校接受教育这个年龄阶段, 正是他们长身体,求知欲望强烈,精力充沛,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时候, 学校通过教育,可以遏制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知识结构与价值观念, 从而从内心深处不愿犯罪,减少受教育者的反社会性。
笔者认为,在实施学校教育上, 学校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改善育人环境。学校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严肃校纪校规,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育功能,各内部职能部门要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正确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丰富校园文化,让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让青少年远离违法、远离犯罪,消除社会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同时,学校教育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相互沟通和协调配合,形成一条教育链,共同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2、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提高教师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每个教师都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是不合格的教师。第二,培养教师多元化知识,不断加强对教师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培训,注重教师良好素质的培养,使其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第三,整顿教职工队伍,把不合格的教师清除出教师队伍。
3、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学校应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和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4、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的法制教育。在校学生因为没有完全接触社会,思想还比较单纯,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正在形成期,可塑性很强,在校园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对青少年守法观念的养成,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缺乏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纪守法。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走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道路。
5、学校的法制教育须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在确定法制教育内容时,应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决定教育和教学的顺序性,小学法制教育应多侧重感性认识,如通过交通事故等让学生理解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在初、高中阶段可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学校应当设置法制教育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青少年易于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应避免程式化。法制教育活动应多种形式,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罪与非罪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6、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专家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扭曲因素。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学校应结合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等,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应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克服成长中的诸多障碍。
7、建立法制教育工作评估体系。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法制教育体系,才能形成法制教育的有力保障機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列入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对学校法制教育以及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学校法制教育管理水平、法律课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的法律素质等方面制订明确的评估目标体系。学校应进行责任目标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齐抓共管,促使学校法律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有效地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05).
[2]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J],青年研究,2009(01).
[3]石艳芳.青少年犯罪何以频发: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新探[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