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坚
【关键詞】 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071—01
为了尽快适应改革的需要,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正确领会新课改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及其所在备课组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本文即是在课题研究中具体的操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国家关于教育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我省也开始进行新课程的改革。要适应改革的大气候,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上下功夫,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新课程的标准。新课程标准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如何高效地组织课堂,采用多种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激励学习),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1. 基础过关。教师认真研究每一单元整体的学习内容,然后按照每节课的授课安排,合理地整理和归纳出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让学生们牢牢掌握,并反复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印象,然后进行下一步。作为教师来说,为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应该细化和具体化学生的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对当天的任务进行消化和吸收,不同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应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中来完成。
2. 合作学习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处理当天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师力求精讲多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发掘新知识的过程中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旧知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从开始就认真分析学生,把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均匀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小组的作用既是分组练习的需要,也是平时检测的好帮手。
3. 成果展示。在对教师设计的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对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成果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和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应在其中充当一个听众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发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对展示的内容做到认真和细致,不仅应该知道其然还应该知道其所以然。
4. 答疑巩固。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学生有所疑,教师有所答,并可以倡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回答。最后教师可以通过题目展示或者当堂提问的方式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巩固性练习,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
5.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通过几个环节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此时应该对本节课的所有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尤其是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归纳。然后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应用。
三、操作的具体要求
1. 力求精讲,不可拖沓,浪费时间。在课堂时间内,教师讲课、答疑控制在20分钟之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2. 教师可将教材练习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统一在下节课进行讲解。教师还应在前一天布置作业时布置本节课后的复习内容,并安排下一节课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作业的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不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导致其失去对本学科的兴趣。
3. 成立学习小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考试成绩,将学生平均分配,成立合理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应以6人左右为宜,并指定合适的人选担任小组长,小组长可负责平时检查作业和小组内练习任务的安排与角色的分配,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把学习小组的名单打印出来,然后在空格内填上每次的检测成绩,及时反馈,做到精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时期的学习情况,然后对症下药。
四、对操作方案的保障措施
1. 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成员要认真研究,思想上要高度统一。
2. 实施随堂听课制,并进行点评。缺少环节都视为不合格。对不合格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然后再随堂听课。
3. 严格坚持老师讲解不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和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以及周清月结的原则(对每周和每月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检测)并及时进行反馈。
4. 将此操作方案报请学校教导处批准,并请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对操作程序加强督查。
5. 加大调研力度和反馈密度。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听课、评教、考试等形式,及时了解教情、学情,定期或不定期地总结交流。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