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佳瑶
【摘要】:词语研究一直是学界热点。本文通过对“对付”和“应付”的对比研究,系统归纳出二者在句法、语义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能够为辞书编撰和汉语使用与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对付;应付;对比
一、前言
常用词语“对付”和“应付”语义相近。然而,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少有涉及且不深入。主要见于词典中。本文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对付”和“应付”的语义研究
(一)“对付”和“应付”的语义解释
1.“对付”的语义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对付”释义如下:
[对付] ①动词:应付:认了一些字,看信也能~了。②动词:将就:旧衣服扔了可惜,~着穿。③<方>形容词:感情相投和(多用于否定式):小两口儿最近好像有点儿不~。
2.“应付”的语义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应付”释义如下:
[应付] ①动词:对人对事采取措施、办法:~局面|~事变|事情太多,难以~。②动词:敷衍了事:~事儿。③动词:将就;凑合:这件衣服今年还可以~过去。
(二)“对付”和“应付”的语义特征及其差别
1.“对付”的语义特征
特征一:[+应对,面对]
“对付”可以表示“应对、面对”的意思。
(1)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对付现实的手段,有些是自发的,有些是刻意的。
特征二:[+击败,挡开]
“对付”后的对象有时是与自己对立的人或事,这时“对付”就附加上了“击败、挡开”的意义。
(2)张嘉庆一听就火起来,把右脚一跺,说:“他?不敢!他怕社会舆论,他敢这样对付抗日青年,我们就敢在工人里,在农民里,动员舆论打击他!”
特征三:[+将就,凑合]
“对付”作动词有时表示“将就、凑合”的意思。
(3)------大妈:“就别抱怨啦,咱们有井水吃,还不念佛。”……
------二春 :“妈,你怎么这么会对付呀!”
特征四:[+符合]
“对付”作动词有时表示“符合”的意思。
(4)我早就想叫大贵去捋枪杆子,这正对付我心里的事。
特征五:[+感情投合]
“对付”在某些方言中表示“感情相投和”。
(5)小两口儿最近好像有点儿不对付。
特征六:[+敷衍]
“对付”作动词有时表示“敷衍”的意思。
(6)冯贵堂听完父亲的谈话,撅起嘴来,闷着头在屋里走来走去,他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也感到这不能按一件小事对付。
2.“应付”的语义特征
特征一:[+应对,面对]
“应付”可以表示“应对、面对”的意思。
(7)到了院子的时候,他把所有这些思绪暂时斩断。因为他首先要应付家里人的情绪。
特征二:[+敷衍]
“应付”有时可以表示“敷衍”的意思,被动消极地应对。例如:
(8)舍得花钱建设,不舍得出钱培训人,对继续教育抱着应付差事或者不屑一顾、敷衍了事的态度。
特征三:[+将就]
“应付”有时可以表示“将就”的意思,被迫无奈地应对。
(9)这件衣服今年还可以应付过去。
3.语义辨析
(1)“对付”和“应付”的相容性语义特征
依据词典的解释和上文中我们对“对付”和“应付”二者语义特征的分析与总结,可知二者在语义特征上存在一些共性,某些条件可以替换,某些语境中可以相互融合统一。
相容性语义特征一:[+应对,面对]
“对付”表示“应付处理”,“应付”表示“采取办法或措施对付(人或事)”。二者都有“应对、面对”的意思,在凸显应对、面对这一语义特征时,二者可替换度比较高。
相容性语义特征二:[+将就]
“对付”和“应付”都有“将就、凑合”的意思,二者在这一语义特征下,可以相互替换。
相容性语义特征三:[+敷衍]
“敷衍”是“应付”的一个常用的语义特征。相对于“应付”,“对付”表示“敷衍”这一意义在使用时范围要小很多。在表示这一意义时,二者可以替换。
(2)“对付”和“应付”的区别性特征
区别性语义特征一:“对付”[+击败,挡开]与“应付”[—击败,挡开]
“对付”后的对象经常是与自己相对立的人或事,这时“对付”就附加了“击败、挡开”的语义特征,但是“应付”没有这一语义特征。例如:
他们如坐针毡,捉摸着对付努尔哈赤这股新兴势力的办法。
*他们如坐针毡,捉摸着应付努尔哈赤这股新兴势力的办法。
区别性语义特征二:“对付”[+符合]与“应付”[—符合]
“对付”有时能表达“符合”的意思,“对付”后的对象一般为某人的想法或心意。“应付”没有这一语义特征。例如:
我早就想叫大贵去捋枪杆子,这正对付我心里的事。
*我早就想叫大贵去捋枪杆子,这正应付我心里的事。
区别性语义特征三:“对付”[+感情投合]与“应付”[—感情投合]
“對付”在某些方言中可以表示“感情相投合”的意义,而“应付”不管在共同语还是在方言中都没有这种意义和用法。例如:
小两口儿最近好像有点儿不对付。
*小两口儿最近好像有点儿不应付。
三、“对付”和“应付”的句法研究
(一)二者句法功能的相似性
“对付”和“应付”作动词时,二者的句法功能比较相似,都可以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宾语、状语。
1.“对付”和“应付”充当谓语。
(10)我们与英国订了这种条约,实因万不得已,如别的国家要求同样的权利,我们又怎样对付呢?
2.“对付”和“应付”充当定语。
(11)一旦无法避免问题的发生,则主席应讲求正确的对付办法。
3.“对付”和“应付”充当宾语。
(12)总经理是个一心干事业的人,对龙编的到来只是礼节性的应付。
4.“对付”和“应付”充当状语。例如:
(13)常常听到一些老年人抱怨:“我老了,不中用了,干什么都不行喽!”“就这样了,对付着活吧!”
在上面的例子中,“对付”和“应付”在句中充当状语中心语。
(二)二者句法功能的差异性
“对付”和“应付”同为动词时,二者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但是“对付”和“应付”不同的是,“对付”还有有形容词的用法,表示“感情相投和”,一般在句中作谓语。
(14)最近我俩感情不太对付。
(三)重叠形式
1.ABAB式重叠
“对付”和“应付”作动词可以按“ABAB”式重叠。“应付”重叠后只表示“敷衍”这一义项,并且附加了“无奈、不耐烦”的意义。“对付”重叠后可以表示“将就、凑合、应对、击败、挡开”等义项。
(15)他看徐义德坦白的五点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显然是来应付应付的。
2.AABB式重叠
在我们统计的语料中,“对付”也出现了“AABB”重叠式。重叠后的“对付”表示“将就、凑合”的意义。前文或后文经常出现同它形式一致的重叠形式。我们分析语料发现,“应付”仅出现一例“AABB”重叠式。前文也有与它形式一致的重叠形式,表示“敷衍”的意义。
(16)不做图强维新的改革,不做重大的彻底改革,修修补补、应应付付,最后受害最大的首先是宗室、是贵胄、是八旗,他们很惨。
在我们统计的语料中,“对对付付”共出现了七次,而“应应付付”只出现了一次,说明“应付”一般很少以“AABB”式重叠。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语料的基础上,主要从语义和句法两方面对“对付”和“应付”进行了共时的比较。但是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中尚有很多不足,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揭开。
參考文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