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喜姣
历史课作为一门链接过去、现实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实际上是人类社会轨迹在人们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中的反映。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他们在历史的学习中扩大视野,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那么,在这新课改的形式下,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去去学习,那么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者钱乘旦说:“历史教学不仅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描述法、史料结合法等。运用哪种方法效果好,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来选择最佳教学方法。下面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情境教学法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造成学生学习历史的某些特殊的心理障碍,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可以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只有保持民主化课堂氛围,让教师从原来单纯的授课者转化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让学生自愿参与、主动学习,再通过相关情境模拟,让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位的,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轻松愉悦,也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二、多媒体教学法
当前,多媒体技术深入千家万户。把多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既能满足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又能形象全面的还原历史事件。教师应学会使用多媒体播放器材等辅助教学设备,利用视频、图像、声音等资料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历史。例如,在学习初一上册《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找到战国时期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也可以截取一些影视作品里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真实历史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为背景吸引学生兴趣,再结合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印象深刻。
三、史料结合法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又拓展了知识视野,能够帮助准确地领悟历史。作为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一知半解地死記教材结论,就会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例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小组讨论法
采用小组讨论法教学,教师就应该变主导为引领和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经常向学生暗示你心中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讨论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共同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如果教师预先已有问题的结论,不斷暗示、提醒,那就意味着教师会把讨论向自己事先设定的方向推进,不仅学生难以提出其他看法,而且讨论也很快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重又回到原先那种一切由教师说了算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上来。
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如我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袁世凯向顽固派告密事件,变法会失败吗?我首先肯定他敢于大胆设疑的精神。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历史的本质属性,我就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层层分析,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帝国主义的影响以及资产阶级自身的两面性等多方面因素去考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学生发现,原来变法失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变法失败的必然性,真正做到了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描述法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之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丽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地摸索探究,通过实践来丰富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以便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