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极大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不能只追求热闹的形式,而忽略教学的实效。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还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我们理想中的高效课堂,才真正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类比生活,走进文本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读是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文本解读,在和生活经历的类比中获得感悟,收获知识,体验情感,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如在讲《病梅馆记》这篇文言文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不懂的字词,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深刻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思路,作者从梅的产地、评价标准、致病的原因以及梅树受到的残害一直写到对病梅的治疗。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写梅吗?讨论的结果当然是否定的,作者是在借写梅来写人,借助写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这时,教师为学生补充了八股文考试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图。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这样 做的坏处在 哪。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现在社会在招生或者招聘时只看重分数而忽视能力、严重阻碍学生自由发展的现象,体会到文本中的内容也是在呼吁要进行社会改革和个性解放,这样才能让每一个有才能的人登上展现自己的广阔舞台。
中专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也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文本,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类比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
二、自主探究,彰显个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针对这样的要求,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展示自己,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时,对蔺相如形象的解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解读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蔺相如的形象特点。这样的问题很适合中专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解读。于是在解读过程中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到蔺相如是智勇双全的人,表现在他在秦王面前“引璧睨柱,叱秦王左右”,并且能够做到完璧归赵;有的学生提到蔺相如的宽容大度,主要表现在蔺相如对于廉颇的步步紧逼一味退让,而廉颇在负荆请罪的时候也意识到蔺相如对自己的宽恕;还有的学生认识到蔺相如超强的洞察力以及高瞻远瞩,等等。学生自主精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进行品读,从而获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做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学习过程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三、强化应用,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等内容,掌握表达的方式,并让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速写,作者采用“特写镜头”的手法精彩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英国从香港撤离的场景,记录了英国王储以及末代港督坐着“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在这篇文章中,细节描写尤为生动。例如,在描绘彭定康离开的时候,抓住其面部特征进行特写,使用了“面色凝重”“注视”这样的词语,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当时其内心的复杂心情以及黯然神伤的心态。在学生深入体会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也试着写一篇新闻报道,采用这样的手法来撰写校园的新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掌握了新闻速写的写作方法,然后带领学生重点分析文本中的特色描写手法,并且为学生布置了相关的作业练习。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要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巧妙解读,打造智慧语文课堂,实现高效教学,让语文课堂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