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征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6-05-30 12:53周成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朱自清文本课文

征引,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凭借,巧妙运用,能激活学生思维,化解教学难点,促进课堂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和效益。但是,在不少的观课活动、教学设计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的征引存在着失时、失当、失据的误区,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也不能灵活有效地征引,实现文本解读的增值。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具体谈一谈语文教学中征引的应用策略。

一、唤醒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具有强烈的阅读期待和迫切的求知心理。因此,在新课的导入中,巧用征引,植入撼动学生心魄的重要信息,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迅速唤醒学生的审美期待,引发学生一探究竟的阅读内驱力。请看笔者教学《望岳》的导入语:

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曾立志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一生潦倒清贫,壮志难酬。他一生留诗一千五百多首,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杜甫)

青年杜甫在东游泰山时,留下了一首律诗,历来被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它就是——(生:望岳)

“诗圣”“诗史”“压卷之作”等至高评价的征引,形成巨大的磁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去领略经典的无限魅力。

二、鋪设教学主线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教给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可观的论述,我们可大胆征用,以此来铺设教学主线,既可以让学生收获读书的方法,又能使课堂指向更为明确,课堂结构更为整饬。特级教师张玲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节课的主体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鸟瞰——补全回目理情节。张老师先出示了《西游记》中的两个回目,以此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回目,其作用是什么;接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回为例,教师示范拟写,据此得出拟写回目的要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之后全班交流、点评、提升,共同完成第一部分的回目的拟写,整体把握全书第一部分的主要情节。

第二步:解剖——学会批注赏细节。张老师先从金圣叹对《水浒》的评点中精选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个片段,并联系自己的评点进行比较,以带领学生感悟金圣叹评点的特色。然后,张老师布置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对课前学生所作的批注进行修改、交流,让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精彩,感悟批注的随性、灵活、深刻的特点。

第三步:会通——融会情节悟成长。张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你认为是什么因素促成保尔从一个叛逆的少年成为奋勇杀敌的战士?在张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从内因到外因,从亲情到友情再到爱情,立体感悟了保尔的成长历程,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最后,张老师投影显示“鸟瞰”“解剖”“会通”三个关键词,并告诉学生,这正是梁启超先生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总结出来的“三步”读书法。

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梁启超先生的“三步”读书法既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整个课堂推进的主线,以征引为主线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可谓头绪清晰,指向明确,“不蔓不枝”,简约而高效。

三、搭建阅读支架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多为现实主义佳作,因此,遵循“知人论世”的解读原则显得尤为重要。“知人论世”,要求我们在学生阅读中遇到障碍,思维出现阻塞时,引进必要的背景材料,以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亲近作者特定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与文本、作者心心相印的呼应。如果一味固守“素读”之圭臬,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是不深不透,浮于表面。以《背影》教学为例,细读文本后,学生大多会产生以下的疑问:

1.为什么我与父亲竟会有“两年余”不“相见”了?

2.父亲去车站送我,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朱自清为什么会如此犯上,不把父亲放在眼里?

3.“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我的“不好”表现在哪里?

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学生是难以读出文本的复杂情味的。笔者在教学中,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相机征引了《朱自清年谱》《朱自清评传》等著作中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读懂了朱自清面对父亲纳妾导致家庭失和、事业不顺的怨恨与不满,以及工作后面对父亲家长制作风的几度抗争与妥协。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我又征引了《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中有关其父读到《背影》时激动、喜悦神情的描写,这样,学生也就顺利理解了《背影》这篇课文实际上就是朱自清对父亲来信中“示弱”言辞的回应,是已为人父的朱自清写给父亲的迟到的“道歉信”,他希望父亲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冰释前嫌,父子和好。征引资料为学生搭建了解疑释惑的支架,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认识、倾向,获得与文本对话的资格。

四、促进阅读比较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征引与课文在内容、主旨、题材、写法、情感等方面相关联的阅读材料,促使学生进行阅读比较,能打开阅读思路,深化文本理解,提高思维的精准度。笔者在教学《凡尔赛宫》第4小节时,为帮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课文的语言风格,征引了如下材料,让学生比照辨析:

正宫前面是宫殿园林中的大花园。花园东西宽约200m,南北长约1000m。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最南部地坪下降约5m,是一处橘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北半部有绣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向西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在中点还有一条横向的人工河,两条人工河十字相交,如同十字架。河边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

请看课堂教学的片段:

师:同学们,对照链接材料,大家看,课文第四段的语言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1:课文第4小节运用了“波光粼粼”“大树参天”“郁郁葱葱”“亭亭而立”等描写性词语,景物如在眼前,确实给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之感。

生2:课文第4小节还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玉带河似的人工河”,既写出了人工河的形态,又富于美感。

生3:“风格独特”“别具匠心”“优美恬静”“丰姿多态”等词语包含情感,不吝赞美之词,体现了游客徜徉其中的陶醉感、满足感。

师:可见,说明文在追求准确性的前提下,还可以运用描写性语言,运用富有感情的词句,并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来提高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大家看链接材料的语言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4:链接材料较少使用描写性语文,说明比较平实朴素。

生5:链接材料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为了体现说明的准确性。

师:在数字说明中,作者使用了三个“约”,这个“约”能删去吗?

生6:不能,“约”表示约数,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尊重。

師: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第4小节以生动说明为主,而链接材料以平实说明为主,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意图、读者、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

征引材料与课文的比较辨析,不但顺利化解了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读懂了生动说明的几种表现手段,而且,在对链接材料的解读中,学生开拓了思维的疆域,提升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同时,学生收获了一种有用的思维方法,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其实,通过促进阅读比较来深化理解,可供征引的材料来源有很多,不同版本、不同译本的征引比较,作者原稿与定稿的征引比较,作者原稿与编者定稿的征引比较等等,均可进入视野,为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综合素养助力。

五、鼓励阅读观照

在一节课的结课阶段,通过相关资源的适量征引,能促进学生的阅读观照。阅读观照有两个维度:一是时代关照,就是以当下的社会现实、思想意识去对照作品的思想、主旨、情感,发现作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二是自我观照,就是把作品当成一面镜子,从中透视自己的人生境界,从中获得阅读感悟,重塑生命价值。耿锋贤老师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首先通过问答的形式,把握了孔乙己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后,聚焦小说的主题“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鲁迅语),着重剖析了酒客、掌柜身上的看客的种种表现,接着,耿老师带领学生回望全文,分析看客存在的种种危害:它不但摧毁了弱者的精神,还形成了冷漠的氛围,甚至毒化了原本善良纯洁的孩子。接下来,耿老师没有就此结课,而是立足当下,提出了一个问题:

时隔半个多世纪,今天这种社会现象是否完全消失了呢?

耿老师征引了2011年11月8日的《人民论坛》杂志上的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看客现象”存在死灰复燃迹象的担忧。耿老师又乘势征引了一段视频——2003年湖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楼身亡。耿老师动情告白:

……但愿这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时刻拷问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如刀的冷漠远离自己,让人间更多一些欢笑,更有一份真情。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耿老师在课的结尾通过两则资料的征引,充分挖掘出《孔乙己》的社会意义与现实价值,让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刻性、穿透力产生了更多的认同。触目惊心的视觉资料的征引,配以深沉的告白,也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省,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放进去”,思索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思索自己所具有的价值追求,提升了阅读的境界。在语文教材中,这样的经典篇目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者应鼓励学生不同维度的阅读观照,以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在阅读教学中,从价值功能的角度设计、选择征引资料,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能力。特别要指出的是,征引不是“多多益善”,而应基于课文教学,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于学情的需要,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这样,征引才能散发熠熠的光彩,照亮课堂教学的一方天地。

参考文献:

[1]耿锋贤.《孔乙己》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7-8):36-39.

[2]张玲.《名著阅读的“三步”读书法》[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2):29-31.

周成华,教师,现居江苏省泰州。

猜你喜欢
朱自清文本课文
清芬正气朱自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背课文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