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教授的一个力作,这个雕塑的出现不仅仅是雕塑历史上的一个创新,也翻开了中国肖像雕塑创作的新篇章。本文通过资料搜索、文献解读,以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的构成语言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挖掘雕塑自身的逻辑和体系,形成研究该艺术雕塑的语言架构,为我们站在当代文化中重新解读毛泽东形象创造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毛泽东雕塑;虚与实;审美语境
雕塑作品的“虚”与“实”是相对的,决定于某一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的文化或人恰当的再现体系中,决定于雕塑艺术的样式、体裁以至于形式所体现的精神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趣味和品格。雕塑的“虚”不是空洞无物,雕塑的“实”也并非是全部形象的堆积的关系,它们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常常表现出“境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外之妙”。
一、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作品中的“虚”
雕塑作品的“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在空间。在中国的雕塑当中经常表现为一种“气韵”、“势”。这些“气韵”、“势”通常指看不到,但可以通过外在形体反映出来的存在,是通过形式的转变、构图的变化来感受到“势”的方向。黎明教授的橘子洲头毛泽东塑像雕刻对于体块的追求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力和气韵。整个作品内在空间是相互贯通的,充满全身。这种内在空间产生的张力让人产生尊崇与敬畏,雕塑作品中“虚”的内空间,是通过雕塑的线性特征和气韵的传达来实现的。因此,在描写力量的气势时,雕塑“虚”的内空间可以通过形体和线条变得更为夸张,并可以改变形体,甚至可以改变结构,最终以实现传达神和意的目的。
(1)在内容上,写意追求,把大自然的造型因素都融合在雕塑中,是一种写意的追求。非常鲜明地把大自然的崇高感和永恒感,灌输在这个雕塑里面。
(2)在艺术追求上,还原性和创造性是这件雕塑的最大艺术特征。里面所具有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可代替的。把毛泽东青年的外貌形象,晚年领袖的风采,政治家的睿智结合在一起进行还原。
(3)创作者的角度上,赞赏创作者对这种题材的选择和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随着一代伟人毛泽东渐渐走下神坛,渐渐复原了他真实平凡的一面,渐渐复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的形象,我们就有了塑造真实毛泽东艺术形象的可能性。
二、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塑作品中的“实”
雕塑艺术有视觉艺术特征。雕塑作品中的“实”,通常称为“具象”,这是种现实主义的雕塑方法。它极为严谨的写实技巧,纤细圆熟的形体特色,多半表达严峻的英雄主义题材和主题,同时,强调理性的规范构图,忽视主观情感的自由奔放表达,中国雕塑的“实”是形而上的,强调的是心理、意理、情理,是精神之体、真如之体、心性之体。它的出现是为了证实其自身的本然存在,它像儒家本位的元素象征——大地,意蕴深厚、敦厚沉郁、静穆中和、大方醇正。在我国,“实”的雕塑较多。
1.构图和材料
主题和构图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主题就会应该有什么样的构图,透过主题,选择恰当的构图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都影响着雕塑的创作主题的表达。对材料的恰当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着创作构思和作品形式的构成。更是作品是否具有魅力的最直接因素。如果少了材料语言的组织与架构,必然给整个雕塑语言的匮乏。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塑像在构图上只选择了上半身。不但能从构图上凸显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的主题,也能显示出青年毛泽东当年踌躇满志,欲成大事的胸怀。而且此次黎明教授选择上半身头像进行秒回,也指出了毛泽东喜欢在香江游泳。
2.形体空间
通过形体对空间的占领来表达的。亨利-摩尔曾经说过:“雕塑是从内在的中心向外延伸而成得,形体和空间史密不可分的连接体,其实是一种实和虚的科学,一个好的作品其各个部分所表现出来的力和事物,必须形成一种非常巧妙的紧张状态,通常有机的形态都是相关的。”形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纵横深度定格了雕塑的精神气质,不同的形体空间关系着整个雕塑的精神风貌。
3.环境
毛泽东雕塑置于环境时,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空间作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作品《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再去想放置在何种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应该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
我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一定思考好放置的环境、人文、光线、视点,考虑采用什么风格和手段,一件设计合理的作品必须于环境相互融合,才会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
三、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意义
所谓“虚”“实”相生就是在雕塑艺术形象的结构中,有实写部分又有虚的部分。“虚”“实”相生的结构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把其他的非本质的东西予以从略。雕塑作品的视觉特征是“体”。“体”强调的是心理、意理、情理,它意蕴深厚、敦厚沉郁、静穆中和、大方醇正。在创作雕塑作品时,强调的是情态、体态、动态的瞬间,在把握瞬间之神中,作者必然全神贯注进入主客观交融状态,正是由于雕塑作品主要通过“体”来体现,所以,在雕塑创作中,我们应该强调“虚”与“实”的结合。
从审美的角度看,“虚”、“空”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是艺术的升华。人们运用“虚”、“空”去体现人类无法用语言和笔墨实现的精神感受,是老子说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虚”、“空”一般表现为无实质内容或者内容的不确定。中国美学对“神”、“意境”的追求是第一位的,“意境之美”才是永恒之美。在西方美学中,更追求真实、准确、严谨、科学,西方艺术更加注重形式的表达,也即“实”的体现。这在雕塑创作中即要追求“实”的体现。西方绘画的色彩、空间、结构、透视等,一切美感也都建立在对形式的视觉认知的“实”的方面。相对“虚”的雕塑而言,写“实”雕塑在价值取向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但注意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切入现实,还十分强调对主题与观念的表达。大多数写“实”雕塑艺术家的心目中,如何真实再现生活并不是重要的问题,他们努力要做的便是想办法超越现实的表象,以便使人们洞悉世界的本质。写“实”的雕塑强调的是让个人审美经验的最大化成为当代具象写实雕塑的一种创作动机,具象写實雕塑必然会带有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内涵上强调让个人审美经验的最大化,这成为具象写“实”雕塑创作的思路。
作者简介:
辛肖利(1982—),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艺术学,研究方向是艺术美学。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