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佳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大踏步迈入信息时代,传统的优秀文化逐渐被社会边缘化。文化馆(站)作为党和国家的基层文化宣传阵地,如何与时俱进,发挥连接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纽带作用,成为每位基层文化馆(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试着从发掘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力,以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角度,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站)工作的契合点,以期以一得之见与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共同提高。
【关键词】:传统文化;群众文化;创造性结合
中国加入WTO以来,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巨变也正悄然改变着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畅游在信息化时代的新文化、新娱乐的浪潮中。于是,各种新鲜时髦的信息影响着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纵观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民族的、传统的文化越来越难占有一席之地,低俗文化也在伺机啃噬着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在这种现状下,基层文化馆(站)如何发挥党和国家的文化宣传阵地作用,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群众文化的契合点,如何正确引导群众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民族精神的特色文化,成为基层群众文化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一、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
纵览世界史,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标志的。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賦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他指出: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而且彰显了中央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坚定决心。从普通基层群文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推动群众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说还是从丰富群众文化的重要目标而言,始终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动力和目标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上述表述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三点:一是人民群众贯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各个环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主体”;二是只有与时俱进、弘扬发展民族的大众文化,才能彰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三是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构建“文化强国”大厦的基石,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由此不难推断出: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就是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魂”与“根”。
三、创造性结合,是礼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契合点”
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的活力。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怎样使中华传统文化和基层群众文化实现“两创”,并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呢?
(一)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以群众文化為载体
按照中共中央研究室对“两创”工作的解读,并结合基层群众文化的实践工作,笔者认为:实现创造性转化,主要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就是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主要是针对基层群众文化而言的,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就要求每位群文工作者,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具体分析哪些内容已失去价值,哪些内容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厘清应该吸取的精华和必须剔除的糟粕,并结合工作实践,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不是照搬照套,用“旧”传统,压制“新”文化。
(二)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群众的民族文化自信
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提高群众民族文化的自信,是群众对传统文化从熟悉、了解,到热爱、再到自信的过程。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是一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其次才能是一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与创新的践行者。作为普通群众,也只有亲身地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才能深切地感悟、研究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才有可能呈现群众热爱、群众创造,与传统价值理念相一致的、特色鲜明的、顺应时代发展的传统“新”文化,才能实现全民族性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官大人民群众也才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三)创造性的实现传统文化与群众现代生活的结合
传统文化“两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人为本的信息文化时代任务。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群众文化生活的“滞差”矛盾,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提炼传统文化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赋予传统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对其深意进行完善、改造和延伸,搭建传统文化向现代群众文化转换的桥梁,并丰富传统文化内容,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创造群众满意、群众参与、群众喜欢的文艺作品,才能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方式的纽带,才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升华人们的精神理念,解决文化的“滞差”现象。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丝绸之路”这一传统文化命题上,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就打破了“商贸之路”定义的囹圄,将其内涵和外延延伸到整个商贸道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涉及基础设施、贸易、金融、文化等广泛而深远的全球性意义上来。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治国理政时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作为基层文化馆(站)的工作者,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作为文化桥梁的搭建者,只有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性地结合,最大程度地激发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创新、创造能力,才会使我“大中国文化”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党的文献》;2016年第1期(总第172期);ISSN1005_1597/CN11_1359/D;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知行关系为例;王艺霖;《党的文献》杂志社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ISBN7119090879, 9787119090870;2014年0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