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光女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0041-02
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出现了16篇识字类课文,这些识字类课文具有明确的识字任务,文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语言学习价值。如何立足于低段的教学重点与学生情况,真正发挥这一类课文存在的价值,达到最终识字的目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识字课文的特点
识字课文顾名思义是以“识字”为中心的课文。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适应低段学生形象思维优越、对儿歌富有兴趣的特点,识字课文大多形式活泼,富有童趣。
1.识字为目标,文本为嫁衣
在一年级下册《识字四》中,我们不难发现带“虫”字旁的字占据了课文大半的篇幅,而这些生字并没有以单独的字出现,而是隐藏在小动物的名字里,富有生趣。在教学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名字便成为了良好的识字载体,激发起低段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可以识记这些灵动的名字。
2.篇幅精悍,内容丰富
识字课文较短的不满几十字,较长的也不过百字,篇幅均短小精悍,便于学生记忆背诵。但仔细阅读这些识字课文,却不难发现它们虽然“身材娇小”,但却“五脏俱全”。有介绍自然动物知识的,有介绍识字方法的,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还有传播环保意识的……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创设了容易激发低段学生兴趣的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在上面《识字四》文中,我们发现全篇贯穿“二二三”的节奏,读来有滋有味,十分顺口。再观察句子的结构,均是由“一种昆虫或是动物+地点+事件”组成的,这样的表达使整篇课文的停顿统一,节奏感一致,易于学生掌握。例如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是一首节奏感极强的拍手歌,运用了“你拍一,我拍一”的欢快节奏,让学生像课间念童谣一样,在快乐的朗读里进入到了文本的情境中来。
二、识字课文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学习独立识字。”也就是说,在低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识字更多地应当指向于习得识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识字。
(一)追根溯源,扎牢根基——识字课文的识字性
识字课文其存在于低段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低段学生识字。根据这一核心的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识字的教学任务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识字”“如何独立识字”“如何掌握识字方法”等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文本的情境加以合理的运用,真正实现识字课文存在的价值。
(二)相辅相成,感悟内涵——识字课文的语用性
从识字课文众多的类型中不难发现,识字课文除了具有很强的识字性质之外,还蕴藏着许多的语用点。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我将目光聚焦到了词语的理解上。首先通过春天百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紫千红的美。接着对“万紫千红”一词进行了深入地理解,让小朋友找出表示颜色相对的字:紫、红,再找出数量相对的字:万、千,将“对子”的概念渗透到了词语的构造中,让学生发现原来在词语中也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在识字课文中,曾多次出现对子歌,也有类似三字经、谚语式的文本,这些形式多样的文本所带的语用点丰富精彩,应当成为识字课堂上有效的资源。
(三)内化情感,培养兴趣——识字课文的文化性
不少识字课文中都提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例如尊敬长辈,团结他人等。也有一些识字课文讲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智慧,例如一支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等。另一方面,这些识字课文也教了学生不少自然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这些带有浓重文化的情感与精神当然不能被舍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只着眼于语文性质的学习,也要兼顾这样的文化传承。
三、识字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体验:掌握识字方式,扩大识字容量
1.看插图,巧识字
插图是低段教材中重要的学习资源,识字类课文也不例外。例如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操场上》一课时,出示了课文的插图,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师出示句式:__________在操场上_____________,再增加难度: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_____,有的在_____,还有的_______。教师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串设计了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词语。在这里,学生对认读的词语进行了二次运用。在反复的运用中,学生已经将课文中的词语记住了。
2.玩游戏,趣认字
低段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疲惫,所以在课堂上不可缺少一些唤起他们兴趣的小游戏。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时,老师请学生一边读儿歌,一边配合着做动作:蜻蜓翅膀飞呀飞,后面跟着小蝴蝶,小蝴蝶低头看,看见蚂蚁和蚯蚓,还有蝌蚪和蜘蛛,它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在读儿歌、做动作中,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二来还复习前半节课所学的小动物们的名字,可谓一举两得。
3.想方法,会识字
低段的学生在不断地识字学习中,接受到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如“会意识字法”“拆字识字法”“奇特联想法”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给学生方法,也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过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识字中善于运用方法,减少识字的难度。
(二)朗读:感受文字之美,感染语文之丽
思维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征。同样,对于处于语文学习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诵读是识字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是一首节奏感明显强烈的拍手歌,首先用范读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是押韵的,读它的时候要像拍球一样有弹性。接着让学生用多层次地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在读中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则不断引着孩子们读出弹性,读好韵脚和句中的重音。在琅琅的书声中,老师领着孩子们用心灵拥抱语言,并在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三)拓展:激扬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意识
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特殊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就是观察、思维、想象能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
1.在识字过程中不断引导观察和发现
中国的汉字是独特的象形文字,由汉字组成的词语更具有深刻的意义。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八》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八个词语,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起初,学生只能说出这些词语都是成语,或是都由四个字组成等简单的观察结果。接着,便领着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这些词语,学生慢慢地发现了这些词语包含着人的名字,都是神话故事,最后能说出都是动词。这是需要仔细观察之后才能发现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朗读和理解文本,更是在养成一种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2.在识字过程中启发思考与想象
无论识字或是语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字课文的工具性较强,无论是生字还是表达,都可以通过拓展的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运用。例如学习关于反义词的二年级上册《识字六》时,可以通过举一反三,请学生再说几组反义词。在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时,可以请学生根据给出的图片再编出几组对子来。在学习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菜园里》时,则可以再举一些蔬果的种类进行续编。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二》时,师让学生给《识字2》取题目,有孩子便想出《三字歌》《好孩子》等,最后大家觉得取《好孩子,人人夸》这个题目最好。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他们思维的角度多样,并能结合所学的课文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给这篇识字课文取名字。这样的课堂神来之笔,既没有脱离识字课文本身,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刻。
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让我们斟“字”酌“文”,创造出“文”“字”双全的美好境界。
(责任编辑 曾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