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邓小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研究

2016-05-30 17:11胡忠英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胡忠英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形成了新局面。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取得了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理论,它主要体现在对文物的保护,对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开发及利用等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邓小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保护与利用好文化遗产,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邓小平同志开展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保护了中国大量的文化遗产,教育了后人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在行为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思想上更具有先进性,引人深思。

一、邓小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理论根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延续

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延续。“邓小平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他多次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不能丢”。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中国化”的完美体现,这一思想的提出发挥了一定的实效,较好地保存了一批文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二)环境保护思想的深入发展

生态危机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环境保护势在必行。邓小平文化遺产保护思想的产生源于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他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了不少重要见解,“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对现在的环境保护工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提倡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就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就开始讲环境保护问题,既讲它的重要性,又讲如何保护,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构成了其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文化遗产保护思想。

二、邓小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及其实践

实践出真知。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内容丰富,在文物保护、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世界遗产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指导,促使其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不断发展、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一)重视文物保护

1. 重视对南京文物的保护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任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十分重视南京市内的文物保护,在战役打响前对官兵们强调说,“南京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文明古都,市内有许多文化古迹,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你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这些文物,尤其是进城以后,切记不要损坏文物”。可见,邓小平同志十分具有远见,他深知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决不能在战争中对其造成任何威胁,这一思想不仅对中国有益,在当今世界的局部冲突与战争中仍具有指导意义——武装分子在战乱中随意破坏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毁,这种破坏行为应该被严格制止。

2. 重视对成渝铁路沿线文物的保护

1950年5月,成渝铁路的建设工作提上日程。这条铁路线涉及地上文物古迹和地下出土文物多处。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小平十分重视对成渝铁路沿线文物的保护,亲自会见重庆大学张圣奖教授,并请到铁路工地鉴别出土文物,使旧石器晚期的大批人类化石得到有效的保护,成为继北京周口店猿人和山顶洞人后的又一重大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邓小平同志对成渝铁路沿线文物保护的重要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地上和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宝贵经验,意义重大。

3. 重视对西藏文物的保护

西藏民众信奉藏传佛教,喇嘛寺庙遍及全域,解放前就留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罗布林卡、藏玉墓、古格王国遗址等。邓小平同志指出,喇嘛庙是宗教建筑,更是历史文物。为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1950年他谆谆指示部队领导进藏后一定要尊重西藏地方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好布达拉宫,保护好喇嘛庙,保护好西藏地区所有的文物古迹。如今,西藏宗教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重视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

1. 加强对武夷山自然环境的保护

20世纪70年代末,武夷山原始森林遭受严重的砍伐,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引起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1978年11月,邓小平同志就武夷山自然资源保护问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领导和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工作,教育群众,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武夷山乱砍森林,各地类似的自然资源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制止破坏森林的现象。当地政府按照他的指示颁发了《保护区野外用火规定》、《森林火灾扑救预案》等地方法规,搬迁伐木场,采取封山育林等多项有效措施加强森林管理保护工作。1979年4月,成立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并在同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区,1999年12月作为“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才使当地政府重视对武夷山的保护并申遗成功,使慕名前来的游客与日俱增,使武夷山地区的旅游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 加强对黄山的保护与开发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发表的“黄山谈话”使其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进一步发展。在“黄山谈话”中,邓小平强调加强对黄山的保护与开发,一要重视对黄山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先行,从基础设施入手,全面提升黄山旅游形象;二要将黄山置于国际发展的视野,提升黄山旅游服务质量,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三要借鉴世界旅游先进文化成果,引入现代旅游业发展理念,加强对外宣传,提高黄山的知名度。经过多年努力,黄山风景区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好评,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黄山认定为“双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邓小平的“黄山谈话”,立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既切实解决了发展旅游业的重大理论问题,又逐渐丰富了其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如今黄山发展的累累硕果正是对当时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最好证明。

3. 加强对长城的保护

长城是中國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修复长城活动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他的题词被各大报纸刊载后,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团体、友人的赞助,致力于长城的保护与修复。随着长城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长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指导下,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保护管理条例》。长城保护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范例,这正是邓小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理论精髓,即抓住保护的本质,将一切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真真正正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国家管理工作体系。

三、邓小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除了主张加强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外,还强调保护与利用遗产旅游资源,保护遗产地生态环境,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这些重要的保护与利用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发展中国旅游经济,邓小平同志多次发表“旅游讲话”,强调把中国旅游业发展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保护旅游环境。在其思想指导下,大多数风景区治理水污染,提升绿化工作,成效卓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是邓小平同志对长城保护工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全国人民树立了保护长城的意识,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使长城保护落到实处,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同志关于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长城保护的实践,表明文化遗产保护要政策先行,强调在保护中结合实际、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只有保护好中国文化遗产,才能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二)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视野

中国的文化遗产几乎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除了对文化遗产本体进行保护与利用外,还应加强对文化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多种渠道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遗产地的全面发展。

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产业。1979年1月上旬,他在谈到经济建设时指出,应该加快发展旅游产业,重点抓好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环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纪念册,推出丰富的旅游消费活动,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同时,还强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培养高质量旅游从业者,打造良好的旅游服务环境,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毫无疑问,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化产业领域,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拓宽了视野。

(三)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环境保护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文化遗产资源,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邓小平同志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加强环境保护,既要治理旅游风景区的污染问题,尤其要控制水污染,又要增加风景区的绿化面积,改善旅游空间环境,提升游客到访量,拉动经济增长。这些环保措施是邓小平同志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邓小平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源于他在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在中国继承发展的体现。随着全球“文化遗产热”的不断升温,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现阶段,全面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的文化遗产保护思想,能够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由“文化遗产资源大国”向“文化遗产经济强国”迈进,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实现“文化兴国”。

参考文献:

[1]鲍展斌.文化遗产哲思——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候玉.论邓小平的环境保护思想[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3]王谦.邓小平关心文物保护二三事[J].世纪行,2004(0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