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白肉

2016-05-30 14:39:29邓勤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辣椒油蒜泥白肉

邓勤

蒜泥白肉香辣鲜美,蒜味浓厚,肥而不腻,属于经典凉菜。其老祖宗是“白肉”,最早见于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书,但发源地却是在东北。

袁枚《随园食单》说白片肉“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袁枚说满洲跳神肉是白肉中最好的。为什么白肉又叫跳神肉呢?原来,满族曾有一种传统大礼叫“跳神仪”,无论富贵士宦,其室内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择日致祭之后,接着就吃跳神肉。这种跳神肉,“肉皆白煮,例不准加盐酱,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在整理他父亲李化楠宦游江南时收集的烹饪资料手稿时,也将江浙一带的“白煮肉法”載入了《醒园录》之中。晚清时,“白肉”“椿芽白肉”则可以在傅崇榘《成都通览》所记成都街市餐馆中看到。可见白肉做法的流传路线,是从东北、中原、江南一路南移,最终来到四川。这也说明饮食是一种互相交融的文化,而川菜可谓博采众家之长。

四川人在白肉的烹饪基础上加以蒜泥调味,不仅使白肉更好吃了,营养价值也更高。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个主妇都能做出地道的蒜泥白肉来,要么肥腻难以下咽,要么淡而无味,总之跟饭店里的蒜泥白肉相差甚远。

会者不难,关键是要掌握做这道菜的技巧。主料自然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肥瘦比例相等,太肥吃起来太腻,不好吃;太瘦吃起来很柴,塞牙齿。用大火把水烧开,把五花肉放到锅里煮,接着放入适量葱结、八角、姜块、料酒和盐。开水下锅,把蛋白质锁在里面,肉吃起來更加香甜;冷水下锅,主要是喝汤,让营养成分溶在汤里面,这样汤味浓郁。一斤肉需要煮十分钟,敞开煮,不需要盖锅盖。加料、开盖煮肉这一步,同时完成了焯水、腌肉、去腥、提味,一步到位。十分钟后,将筷子捅进肉里再取出来,如果不流血水,说明五花肉已经熟了。

把五花肉取出来,马上放在冰水里浸泡五分钟,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五花肉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之后,会变得更加脆嫩弹牙,也便于切片。否则就得自然凉透,这样会耽搁不少时间。切片越薄越好,大约两毫米最为合适,便于肉片跟酱汁充分混合进味,口感更好。

根据肉片长度,将黄瓜切成段,同样切成两毫米左右的片。用肉片包住黄瓜片,一片黄瓜配一片白肉,也算荤素搭配吧。蘸着蒜泥酱汁送入口,就算多吃都不怕腻。此菜要求选料精,火候适宜,刀工好,作料香,热片冷吃。食时用筷拌,一股酱油、辣椒油和大蒜组合的香味直扑鼻端,使人食欲大振。

当然,蒜泥不是在案板上用菜刀拍出来的,那是蒜粒,蒜泥是在擂盅里捣出来的。十瓣大蒜去皮,在擂盅里反复捣成泥,这样蒜味会更加浓郁。将蒜泥、辣椒油、陈醋、生抽混合,这就是酱汁了,淋在白肉上也好,用白肉蘸酱汁吃也可。

猜你喜欢
辣椒油蒜泥白肉
辣椒颗粒度对辣椒油品质及风味影响的研究
中国调味品(2023年3期)2023-03-20 08:55:56
吮手指
华声文萃(2022年2期)2022-03-08 20:06:28
蒜泥点唇
中外文摘(2021年17期)2021-11-05 06:28:16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质谱技术分析掺入不同比例大豆油的原香型菜籽油对四川糊辣椒油风味的影响
中国调味品(2021年3期)2021-03-23 04:35:02
烹饪大师话名肴
烹调知识(2020年9期)2020-09-07 06:48:22
蒜泥点唇
特别健康(2017年7期)2017-07-12 13:44:59
辣椒油制作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德国酸菜白肉
饮食科学(2012年2期)2012-04-29 16: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