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虎
摘 要: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黄海汽车工程学院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成果显著。本文提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应突出“三基一高”、产学研一体化、“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成立专门的“创新-竞赛-创新”小组,积极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80-01
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教育不断革新,其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从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结合国情、省情及学校实际情况,已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 TAFE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国内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然而,相比较国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培养理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素质教育不到位、创新能力差及师资匮乏等现象,急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
一、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黄海汽车工程学院是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构建的二级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已成功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技能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鲜明特点,即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专业的技术性,就业的基层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一直将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突出 “素质教育为基础,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素质教育重点培养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和以生存为导向的心理素质;技术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
(二)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自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更好地发展丹东区域经济,黄海汽车工程学院受益于校企深层次合作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充分利用曙光汽车集团公司的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已建立起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学校和丹东区域内企业相互进步,共同确定办学规模、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形式和实训配备等,共同对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实行“订单式”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丹东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着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1.“心”型校企合作共鸣模式。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作为边界进行交融集合的同心文化,三者同一条心,心心相连,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共同目标。
2.突出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和方式
(1)紧抓素质教育和技能训练,构建“双结构”式课程体系。眼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坚持和完善基于工作技能的专业课程教育和以讲座、教育专题、辅导员沟通和特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双结构”式的课程体系框架。
(2)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工学结合的水平。学院专门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结构,配备专职实训室管理人员和实训教师,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建立教师企业工作站,派遣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入厂实践,拓展工学交替结合的发展途径。学院依照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仿真与实际操作结合的“四结合”建设理念,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建设理念,来实现学校实训基地的工学结合性建设,进而提升学院工学结合的水平。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一)加强“三基一高”制教育。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个人定位模糊以及技能不扎实等不足,非常有必要继续加强“三基一高”制的教学模式,即提高基本做人素质,提高信息素养,在专业核心技能基点上提高创新思维,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1.企校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的特点是以横向科研项目为纽带,企校联合攻关,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职,学校科研人员利用企业提供的资金开展科研工作,企业利用高技能人才创造的科研成果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共赢”的目的。
2.雙主体、双身份的“现代学徒制”。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德国的“现代学徒制”,该学制的两个最显著的特色,即双主体和双身份。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是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两重身份。实岗育人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以企业为主组织与实施实岗育人,学校做好配合工作。
3.鼓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创新,形成“创新-竞赛-创新”的良性循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程切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实践类课程进行教学,积极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实战”环境,来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同时,在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实践小组,拨款专项资金,进行创新研发,由专业老师带头,定期进行全校的创新实践比赛,并组织专家抽查学生的实践设计成果,真正实现“创新-竞赛-创新”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院级教研项目“基于示范性建设下黄海汽车工程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YLX2016029)
参考文献:
[1]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13-15.
[2]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53-56.
[3]张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139-141.
[4]林宙,肖文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