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利平
摘 要:《马丁·伊登》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优秀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追求“美国梦”的过程中对人之存在这一生命本质问题的思索与探求,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指出在“微笑着的美国”背后所隐藏的东西。
关键词:硬汉形象;生命本质;精神悲剧
一个作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与作家的性格相互辉映,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的。了解杰克·伦敦生平的人看了《马丁·伊登》就知道,马丁·伊登简直就是作家的“自画像”,其短暂的一生中的追求、奋斗、受挫、成功、幻灭无不折射出作家的人生历程,就连马丁·伊登最后的厌世自杀也预见了作家悲剧性的结局。可以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沉沦的自我写照,是一曲令人痛彻心扉的精神悲剧。
一、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萨姆·巴斯克特认为“杰克·伦敦的小说之所以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不是它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十九世纪交界时期的美国社会,而是它写了一个企图弄清自己生存意义的人”。马丁·伊登对“美国梦”的追求过程伴随着他对人之存在这一生命本质问题的思索与探求,在马丁·伊登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甚至难以想象的苦难成功后,他在上层社会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生活的目标与意义也不存在,而准备返归社会的最底层时,他却发现他最初的归属地也已经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美好梦想就这样破灭了。他憎恨这个社会、憎恨周围的一切,他在社会上成了一个陌生的人,孤独的人。于是他抛弃了对生命的热爱,投入海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了自己梦想的破灭,结束了对人之存在这一本质问题的思索与探求。
二、双重精神悲剧
在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之前,马丁·伊登靠坚强的意志力忍受了凡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难,他敢于与逆境进行顽强的抗争,敢于想凡人之不敢想、做凡人之不敢做的事,他那钢筋锁骨般的硬汉形象征服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事业的成功给他带来了金钱、名誉、地位、爱情,但这种成功并未使马丁·伊登自身的真正价值得以体现,并未给他带来欢乐。他向往的那块神圣安宁的“精神领地”實际上是虚无缥缈的。“他看到了他所向往的上流社会的腐朽和散发着铜臭的本质,更领略了爱情的虚伪。”于是他纵身跃入大海,使自己苦闷的精神得到了永久的解脱。
如果说马丁·伊登的自杀是一曲令人痛彻心扉的精神悲剧,那么杰克·伦敦的死则构成了另一部悲剧。“杰克·伦敦功成名就之后,随着大笔稿酬的源源流来,他的生活日逐豪华,每星期三下午在家设宴招待各类亲朋,其奢华不亚于20年后的菲茨拉德笔下的盖茨比。”“狼舍”毁于大火以及孩子的夭折,这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使杰克的精神彻底的垮了,在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服药自杀。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曲双重精神悲剧。
《马丁·伊登》它尖锐地批判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和唯利是图的风尚,揭露了势力者的丑恶嘴脸和富翁的精神空虚。正如批评家菲利普·方纳所指出的:“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的明确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
在现代化过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当各种各样社会的弊端与问题层出不穷之时,《马丁·伊登》向我们展示出它深刻的思想与社会意义,那就是如何摆脱物质诱惑的羁绊,做一个既能推动物质文明但又不受其制约、在精神层面高度发展、不断完善自我、永不脱离“大地母亲”怀抱的精神的富有者与充实者,而不是精神的贫乏者。
参考文献:
[1]欧文斯通.马背上的水手:杰克·伦敦传[M].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120.
[2]杨任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出版社,2000:105.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上[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12.
[4]菲利普·方纳.杰克·伦敦美国的叛逆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7.
编辑 王团兰